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水网建设规划》

更新时间:2025-05-07 00:20:00

近日,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水网建设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广东省水网建设规划》主要内容如下。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部署要求,加快构建广东现代水网,现结合实际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22年至2035年。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围绕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以深入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牵引,聚力实施“851”水利高质量发展蓝图,着力构建集约高效、江河安澜、秀水长清、优质普惠、智慧增效的广东现代水网,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工作原则是:坚持立足全局、系统谋划,全省一盘棋统筹,着眼长远、适度超前考虑广东及港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安全保障的战略需求,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洪涝潮咸旱综合施策。坚持人水和谐、绿色生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融入水网建设和运行管理全过程,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引导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向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方向转变,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坚持高标推进、底线思维,立足世界眼光、中国视野、广东特色,高质量打造安全韧性现代水网,增强风险防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提供更高标准的水安全保障。坚持改革创新、科技赋能,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大力推进水网数字化、调度智能化、监测预警自动化,推动实体水网与数字水网融合发展,传承弘扬优秀水文化,激活水经济。

规划目标是:到2035年,基本形成广东水网总体格局,省级水网主骨架全面建成,与国家骨干网互联互通,省市县三级水网基本完善,构建与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使命任务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基本建成与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相匹配的高品质供水、高水平安全、高质量生态的水网,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智慧化程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粤东地区建成与汕潮揭同城化发展相适应的区域统筹、江库联调、秀水长清的水网,打造碧水畅流、潮客交融的水脉文脉。粤西地区建成与沿海经济带西翼高质量发展相协调的外引内连、多源互济、集约高效的水网,建设具有热带田园特色的绿美水乡,打造广东现代水网建设的“粤西样本”。粤北地区建成与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相统一的调控有序、江河安澜、绿色生态的水网,打造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典范。展望2050年,全面建成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相适应、与广东高质量发展要求相协调、具备世界领先水平的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水网。

二、完善水网规划总体布局

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结合江河湖泊水系特点和水利基础设施布局,统筹存量和增量,突出联网、补网、强链,构建以“五纵五横、百川百枢”为“纲目结”的广东水网总体布局,打造集防洪、供水、灌溉、生态保护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安全韧性现代水网。

(一)构建广东水网主骨架。以东江、西江、北江、韩江、鉴江等跨区域骨干江河水系为“纵”,以东深供水、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粤东水资源优化配置、珠中江水资源一体化配置等跨区域骨干工程为“横”,构建广东水网之“纲”。

(二)完善水网骨干通道节点。以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重点中小河流、珠江三角洲网河区主要河道及分洪通道、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大型灌区骨干渠系等为输排水通道,织密广东水网之“目”。以已建和规划新建的大中型水库、蓄滞洪区为重要调蓄节点,打牢广东水网之“结”。

(三)打造绿美碧道碧带。在建设万里碧道的基础上,升级打造绿美碧带,构筑集安澜健康水带、绿美景观林带、绿色交通带、文化休闲带、滨水经济带于一体的多功能水陆生态廊道,拓展、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动绿色水经济发展。

(四)畅通农村灌排渠系。以保障粮食安全为目标,打造“一极两带一区”灌溉发展布局,建设“十建百改千片”灌溉工程,兴修骨干渠(沟)道及其渠系建筑物,织牢织密现代化农业灌溉水网。

(五)建设数字孪生水利体系。统筹构建数字孪生工程、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加快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等“四预”功能的数字孪生水利体系,赋能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节约利用、河湖生态保护治理、农村供水安全保障。

三、优化集约高效的水资源配置网

坚持全局性、系统性、协同性观念,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土空间开发利用要求,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用水需求,综合采取“挖节水、调枯水、补调水、御咸水、引库水”等举措,优化全省水资源配置格局,构建以东江、西江、北江、韩江、鉴江等为主水源,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东深供水、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等骨干工程为主干线,以新丰江、枫树坝、白盆珠、深圳、公明、高州、鹤地、大水桥、高陂、龙颈、龙潭、竹银、飞来峡、乐昌峡等水库为调蓄节点的水资源配置骨干网络,协同提升粤港澳三地水资源保障水平,引领带动市县水资源配置丰枯互济、引蓄互联,全面增强全省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和战略储备能力。

(一)推进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加快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等建设,新建粤东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珠中江水资源一体化配置工程、深汕合作区引水工程等;适时推动新丰江水库引水工程建设,研究扩大高品质输水通道供水范围和规模。

(二)加强重点水源调蓄工程建设。新建流域重点调蓄工程,提高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精准调配能力,改善已建在建工程的取水条件。扩建龙颈、长潭水库,提升韩江和粤东地区的调蓄能力。推进一批大中型水库前期论证,改善区域灌溉供水条件。研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品质水源工程。加快推进存在历史遗留问题水库设计功能及规模恢复等工作,因地制宜实施遗留库区群众搬迁、水库清淤,恢复水库防洪、兴利库容。

(三)推动重要城镇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加强城镇供水体系与骨干水网工程衔接,优化水源地布局,提高蓄水工程供水比例,推动应急备用水源网络建设,提高城镇供水保障水平。

四、完善江河安澜的防洪安全网

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和重点流域、区域防护体系布局特点,按照“堤库结合、以泄为主、泄蓄兼施”的方针,采取“固防、扩排、增蓄、控险”等措施,完善以东江、西江、北江、韩江、鉴江以及重点中小河流、珠江三角洲网河区主要河道及分洪河道为重要行洪通道,以大江大河干流堤防和海堤为基础,以新丰江、枫树坝、白盆珠、飞来峡、乐昌峡、湾头、潖江蓄滞洪区、黄茅峡、高陂、长潭、高州、鹤地等防洪控制性工程为骨干,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流域防洪潮减灾体系,全面巩固提升防洪潮能力。

(一)增强洪水调蓄能力。新建黄茅峡水库,优化北江中下游防洪工程体系。扩建长潭水库,提高韩江流域上游地区防洪能力。推进一批规划新建的大中型水库前期论证,增强洪水调蓄能力,争取洪水防控主动权。扩建大封门等一批中型水库,增强水库防洪作用。结合水资源优化配置要求,研究论证增加深圳水库防洪库容的可能性。实施潖江蓄滞洪区巩固提升工程,研究论证北江支流连江设置蓄滞洪区的可行性。常态化实施水库除险加固。

(二)提高江河防洪能力。适度提高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等重要城市重要河段的防洪标准,实施大湾区、西江堤防巩固提升和东江、北江、韩江、鉴江干流治理等工程,进一步完善珠江河口治理体系。加快实施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重点中小河流系统治理,推进流域面积200至300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治理。推动市县堤防达标建设和河道整治。加强龙淡河、前山河、潼湖等跨界河湖的系统治理。推进山洪沟治理,持续加强山洪灾害防治等非工程措施建设。

(三)构筑沿海防潮屏障。以滨海平原洪潮涝治理为重点,推进沿海堤防达标提标及生态海堤建设。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和漠阳江河口、深圳河河口等为重点,开展河口控制性工程研究论证,提升河口洪潮涝咸旱等综合防治能力。

(四)增强区域防涝能力。合理安排重点易涝区域洪涝水蓄滞和外排出路,合理确定排涝分区和建设标准。推动城市洪涝联排联调,重点推进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城市排涝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重点涝区排涝能力建设,加强城市排涝预警调度系统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五)强化行蓄洪风险管控。科学划定和管理行蓄洪空间,严格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依法依规划定河道管理范围,实施芦苞涌、西南涌、淡澳、博茂等分洪通道整治工程,改造东江、北江干支流阻水严重梯级电站。加强库区管理,实施大型水库恢复设计防洪功能行动。制定蓄滞洪区管理办法,完善蓄滞洪区运用补偿等机制,提高蓄滞洪空间管理水平。科学制定超标准洪水防御方案,综合采取预报预测、干支流水库群及蓄滞洪区联合调度、人员转移安置、弃守堤围等应对措施。划定省主要河道应对超标准洪水分洪堤围,制定超标准洪水分洪堤围及围内区域管理办法。加强洪潮灾害风险评估和防范,科学制定洪潮风险区划,编制洪水风险图并推广应用。加强珠江三角洲河床下切对防洪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探索洪水商业保险运行模式。

五、打造秀水长清的绿色生态网

按照“重保护、促修复、保好水、治差水”的思路,构建骨干河流绿美碧带、生态廊道和清水通道,推动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形成“一核两屏一链多廊”的建设格局,维护河湖健康生命,促进人水和谐共生。

(一)推动绿美碧带建设。高质量建设万里碧道,力争2030年建成1.6万公里,形成覆盖全省的碧道网络。升级打造绿美碧带,建设幸福河湖。推进骨干河流生态廊道保护与修复。依托重大水网工程,建设一批具有广东特色的水利风景区。开展珠江和韩江三角洲滨水绿美行动,推进绿美雷州半岛水美乡村建设。

(二)加强河湖生态保护和治理。完善全省水资源保护规划,明确分区保护目标及主要任务,因地制宜推进水资源保护和河湖水生态治理。推进岸线整治与生态修复,开展河湖水岸绿化、生态堤防建设和拦河闸坝生态化改造。实施重点区域城市水系和湖库连通、河道修复、生态补水、内河闸泵联控等措施,提升城市水系活力。加强河湖水系连通,逐步恢复现有河湖湿地生态功能,合理扩大水域和湿地空间。分类推进水塘河道清淤,加快复苏河湖生态环境。

(三)强化重要水源地和清水通道保护。健全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及管控制度。持续加强重要水库水源地、江河源头区、地下水保护与治理。优化清水通道现有取水格局,协同推进入河排污口管控和治理,建立上下游、左右岸协同保护机制。

(四)推进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和综合治理。科学划定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治理区,建立水土保持空间管控制度,实施差别化的预防保护、综合治理和监督管理措施。以重要江河源头区和水库水源地为重点,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提高林草植被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以流域水系为单元,围绕水系、村庄和城镇周边,打造生态清洁小流域。加快推进东江及韩江上中游、西江中下游的崩岗综合治理。

(五)强化涉水空间管控。做好涉水空间与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衔接协调,加强已建和在建水利基础设施空间保护,合理预留规划工程用地。建立健全涉水生态空间用途管控制度和监管体系,实施分区分类管控。

六、建设优质普惠的农村水利网

依托天然水系和水资源配置骨干网络,因地制宜完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加强大中型灌区和农田水利建设,推进农村供水“三同五化”(城乡供水同标准、同质量、同服务,推进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一体化管理、专业化运作、智慧化服务)改造提升,建设覆盖面广、优质普惠的农村水利网。

(一)推动农村供水提质增效。以农村供水“三同五化”为抓手,巩固和拓展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攻坚成果。依托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优化农村供水水源。结合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二)建设现代化灌区。整合现有小散低效、弃耕撂荒的耕园地,推动新建雷州半岛等大中型灌区。稳步推进高州水库灌区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加强灌区骨干工程与田间水利工程有机衔接,努力打造一批“节水高效、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

(三)打造库塘池输水储水网络。发挥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的牵引作用,因地制宜连通水库、山塘、水池,推动水源连通工程与灌区骨干工程、田间工程同步建设,打通输水储水网络“最后一公里”。

(四)开展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实施农村河湖整治和水系连通工程,科学推进农村水塘河道清淤工作,恢复农村河湖功能,改善水环境质量。推动农村水系治理与村庄布局优化、乡村风貌提升有机结合,不断改善农村水系面貌和人居环境质量。

(五)强化农村水利设施管护。加强基层水利管理能力建设,落实乡镇(街道)对农村供水、农田水利设施等小型水利工程的管护责任。加强小型水利设施管护,完善管护标准和考评机制。鼓励将农村水利设施纳入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范畴,支持设立公益性管护岗位。鼓励农民用水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参与设施管护和用水管水服务。

七、构建智慧增效的数字孪生水网

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要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以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路径,搭建具有“四预”功能的水网调度应用体系,形成智慧增效的数字孪生水网。

(一)完善水网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水利工程配套水文设施建设,完善测雨雷达等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提升大中型水库、水闸、灌区、泵站和二级以上堤围感知监测覆盖率,构建“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网。新建重大水利工程的数字孪生工程与实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加快已建大型工程和有条件的中小型工程开展数字孪生建设。

(二)打造数字孪生水网支撑平台。构建水网水资源调度、防洪调度、生态调度等专业模型,完善智能识别模型和可视化模型,提高模拟仿真能力。推进“人工智能+水利”行动,建设水利大模型,创新智能应用场景。

(三)构建水网调度运行应用体系。加强数字孪生水网调度应用,支撑跨流域跨区域、多层级多目标联合调度。建设五大江河数字孪生流域,完善洪涝潮防御调度“四预”功能。推进河湖生态、水土保持立体化智慧监管,提高取水源头管控、用水监督管理、灌区运行管理等数字化水平。

(四)加强网络安全与共建共享。建立省市县三级水利行业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体系。开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升级改造,落实水利数据分级分类及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分级管理和防护。推动涉水数据跨层级跨部门交互融通。

八、全面深化水利改革

(一)推进水网统筹融合发展。依托国家骨干网,加强省级水网与国家水网、相邻省区水网、省内各层级水网的衔接和互联互通。发挥水网工程综合效益,助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加强水网建设与能源、航运、农业、文旅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推动水文化、水经济蓬勃发展。

(二)提升水网综合管理能力。制定完善水网相关管理规程,建立健全水网执法机制。深入推进“流域+区域”协调治理模式,创新水网建设运营管理,鼓励组建水网建设运营实体,建立水网工程运行管护常态化机制。

(三)完善水网多元筹资机制。推进水利投融资机制改革,研究推进水利领域省级及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在统筹公共财政投入的基础上,拓宽市场化融资渠道。积极盘活存量资产,探索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大力推广合同节水管理和用水权改革,积极培育和规范用水权交易市场。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探索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四)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健全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控制指标体系,严格实行区域、流域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强化跨地区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实施地下水取用水量、水位双控。加强水资源刚性约束考核和监督检查,全面实施取用水领域信用评价。严格取水源头管控,推动建立重大规划水资源论证制度,全面实行规划和建设项目节水评价,完善水资源监测体系,加强江河流域重要控制断面、地下水、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等监测与管控。建立广东省用水定额动态修订机制,推动节水政策制度落实,健全节水标准体系。推进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开发利用,加强节水技术研发,大力发展节水产业。

(五)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加快重大水利科技问题攻关,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水科技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在水网工程的推广应用,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加强水网创新人才和团队培养。

九、加强组织实施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广东水网建设全过程各方面,推动规划各项任务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要加强组织实施,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协调推进机制,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科学有序推动省市县三级水网工程统筹规划、协同建设。省各有关部门和市县要把水网重大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滚动实施,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和调整机制。本规划对环境影响总体可控,要加强环境影响风险防范,实施阶段要通过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合理避让环境敏感目标并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要加强要素保障,将水网建设项目统筹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强化用地、用海、资金、环境等要素统筹和精准对接,加大水利前期工作经费支持力度。要健全水利部门主导、专家论证、公众参与的水网建设格局,鼓励全社会监督水网建设,形成治水兴水合力。

编辑:陈睿智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相关推荐

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水网建设规划》

近日,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水网建设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水网建设规划》主要内容如下。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部署要求,加快构建广东现代水网,现结合实际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22年至2035年。一、总

2025-05-07 00:20:00

前郭灌区开闸放水 为春耕生产按下“启动键”

4月25日,随着前郭灌区灌溉管理局启动年度灌溉作业,松花江水从哈达山水库首闸奔涌而出,沿总长564公里水渠网络澎湃前行,汩汩清流将润泽全县45.4万亩良田,为春耕生产按下“启动键”。作为东北四大灌区之一,前郭灌区覆盖9个乡镇、3个农场,年均引松花江水4.04亿立方米,是东北优质稻米核心产区。前郭灌区

2025-05-04 09:57:00

追光而行向未来,青年聚力勇担当 |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计划财务处王煜洁:深耕细作处,自有丰收时

编者按:青春无问西东,奋斗自成芳华。在齐鲁大地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征程中,青年一代既是追光者,亦是发光者,在科技攻关的最前沿、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青年无畏向前、敢为人先,为逐梦前行的伟大时代写下生动注脚。为进一步展现我省广大青年群体昂扬向上、勇立潮头的精神风貌,大众网·海报新闻特别推出“追光而

2025-05-03 15:58:00

辛丰镇黄墟村污水管网工程加速推进

辛丰镇黄墟村污水纳管及新建管网工程正在加紧施工,力争早日投入使用,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日前,记者在位于黄墟村冷遹路上的管网施工现场看到,施工人员们正密切配合,他们有的在搬运物料,有的则操作着工程机械,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据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工程主要涉及黄墟村总计1.17平方千米的区域,施工

2025-05-03 09:52:00

农村绿皮书:以旧换新政策激发农村居民消费潜能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驻京记者 宋华 文/图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4月30日社共同发布《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4~2025)》。绿皮书指出,随着县域商业网络设施不断完善,物流效率持续提升,促消费政策效果不断显现,农村居民消费潜力持续释放,农村居民消费支出

2025-04-30 12: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