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绝境到千万产业:一对残疾夫妻的“种苗人生”

更新时间:2025-05-04 21:41:00

陈世强和柳静。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彦兵 长沙报道

2010年5月1日晚上9点, 319国道宁乡段。因劳累过度,陈世强驾驶的摩托车,车身突然失控,撞向前方护栏。这个瞬间,不仅改变了这辆摩托车的行驶轨迹,更彻底改写了陈世强的人生剧本。

当救护车的警笛划破夜晚的寂静时,没有人会想到,这个躺在血泊中的货车司机,会在十五年后成为年产值过千万的"种苗大王"。

草根岁月 至暗时刻

陈世强的故事要从长沙近郊的宁乡农村说起。1993年,当这位未来的"种苗大王"降生时,中国农村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这一年,粮票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农产品统购统销体系开始瓦解,市场经济的大潮正涌向广袤的乡村。在宁乡的稻田边,年幼的陈世强见证了父辈们从传统粮农向经济作物种植的艰难转型。

2010年,陈世强高中毕业,他决定留乡务农。此时的中国农业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这一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七年聚焦"三农"问题,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趋势加剧,全国农民工总量已达2.42亿人。在这个城乡发展严重失衡的时代背景下,陈世强选择扎根土地的决定,显得既保守又另类。

"那时候的梦想很简单,就是把地种好。"陈世强回忆道。与此同时,在长沙市区的一家福利工厂里,患有先天性足内翻的柳静正在学习湘绣技艺。两个看似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在马王堆康复医院意外相遇。

"那时,她一直鼓励我,要好好活下去!" 陈世强回忆起病床上的那段时光时,声音仍有些哽咽。当时,这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年轻小伙,正经历着人生最残酷的至暗时刻——8个月的卧床治疗,十几万元的医疗债务,以及永远失去站立能力的诊断书。

陈世强在查看辣椒苗长势。

创业维艰 艰难地跋涉

转机出现在2011年,柳静在马王堆康复医院附近发现种子生意的火爆场景。

那一年的马王堆是个充满魔力的地方。每天清晨,来自湖南各地的菜贩在这里完成着最原始的农产品交易。柳静在这里发现了改变命运的商机——那些装在彩色塑料袋里的蔬菜种子,正在创造不少的现金流。

这个发现恰逢其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推出"家电下乡"等刺激内需政策,农村市场焕发新活力。淘宝网在这一年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电子商务开始向三四线城市渗透。

“当时网购刚兴起,我想着能不能把种子卖到网上去。”柳静的这个朴素想法,恰逢中国电子商务的第一波红利期。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网购市场规模突破1200亿元,同比增长128.5%。这对即将步入婚姻的残疾小两口,无意间踩中了时代的风口。

回家后,柳静翻出家里仅剩的2000元,拨通了“新万农”种业公司的电话。公司负责人听完她的故事后,沉默了几秒:“你先拿货,卖完再结账。”

创业初期,艰辛超出想象。10平米的出租屋既是仓库又是卧室,种子堆在床底下,打包在饭桌上完成。陈世强拄着拐杖去农科院“充电”,柳静则每天工作18小时打理网店。

第一单生意是在淘宝上卖辣椒种子。没有电脑,柳静就用手机回复客户;没有仓库,种子就堆在床底下;打包时,饭桌就是工作台。陈世强则拄着拐杖,每天往返于农科院,站在教室最后排学习育苗技术。

2013年的倒春寒给了他们当头一棒。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潮让大棚里的辣椒苗全部冻死,直接损失5万多元。"那时候真想放弃。"陈世强说。但转机往往就在绝处逢生时,湖南省残联的帮扶政策如一场及时雨,送来陈世强最需要的台式电脑。

这一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概念,农业产业化迎来政策春风。陈世强夫妇抓住机遇注册公司,完成了从个体户到企业的关键一跃。

2016年,当卓强农业站在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时,中国农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供给侧改革。这一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土地流转面积突破4.7亿亩,农村劳动力成本以每年10%的速度攀升。在这个大背景下,传统育苗模式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

“虽然引入自动化设备,成本能直接降低40%。” 但陈世强心里明白,“我想给像我一样的残疾人,一些就业岗位。”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近乎偏执——2016年中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已达到68台/万人,农业自动化浪潮势不可挡。

“所有人都说应该引进机械化。”陈世强回忆道。但历史总是眷顾那些兼具理性头脑与社会情怀的革新者,卓强农业因残疾人员工手工育种、分装,老客户源源不断介绍新的销售途径。

2020年初,当新冠疫情掠过中国大地时,农业产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小农企倒闭数量激增。在这个时刻,陈世强却展现出一个成熟的战略眼光——他敏锐地捕捉到线上生鲜需求的爆发式增长。

"我们必须自己送货。"陈世强戴着口罩,亲自跟车将种苗送到客户手中。这种近乎"敢死队"式的服务,让卓强农业在行业寒冬中平稳度过。更令人惊叹的是,那一年,这家公司没有裁减一名残疾人员工。

卓强农业公司内,辣椒苗正长势喜人。

逆势生长 种子的力量

回望陈世强的人生轨迹,就像观察一粒种子的生长过程:在黑暗中积蓄力量,破土而出时奋力向上,最终绽放生命的华彩。这个故事不仅关乎个人奋斗,更折射出中国社会近二十年的深刻变迁。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22年冬奥会,从金融危机到疫情冲击,中国经济在波折中前行。而像陈世强这样的小人物,正是这个伟大时代最生动的注脚。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唯有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才是穿越周期的永恒力量。

2024年,卓强农业的种苗年销售额突破1000余万元,拥有8个现代化育苗大棚和500平方米的销售中心。但夫妻俩依然保持着创业初期的习惯:柳静每天亲自检查每一批种苗质量,陈世强坚持到每个大棚查看温湿度。

夕阳西下,记者离开时,大棚里的补光灯渐次亮起。柳静和陈世强查看绿油油的辣椒苗,他们的影子,和那些嫩绿的秧苗重叠在一起,倔强地向上生长。

相关推荐

从绝境到千万产业:一对残疾夫妻的“种苗人生”

陈世强和柳静。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彦兵 长沙报道2010年5月1日晚上9点, 319国道宁乡段。因劳累过度,陈世强驾驶的摩托车,车身突然失控,撞向前方护栏。这个瞬间,不仅改变了这辆摩托车的行驶轨迹,更彻底改写了陈世强的人生剧本。当救护车的警笛划破夜晚的寂静时,没有人会想到,这个躺在血泊中的货车司机,

2025-05-04 21:41:00

追光而行向未来,青年聚力勇担当 |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计划财务处王煜洁:深耕细作处,自有丰收时

编者按:青春无问西东,奋斗自成芳华。在齐鲁大地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征程中,青年一代既是追光者,亦是发光者,在科技攻关的最前沿、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青年无畏向前、敢为人先,为逐梦前行的伟大时代写下生动注脚。为进一步展现我省广大青年群体昂扬向上、勇立潮头的精神风貌,大众网·海报新闻特别推出“追光而

2025-05-03 15:58:00

不负春光百谷生——谷雨时节各地春耕春管一线见闻

新华社北京4月20日电 题:不负春光百谷生——谷雨时节各地春耕春管一线见闻新华社记者韩佳诺、刘金辉、熊轩昂4月20日,迎来了今年的谷雨节气。谷雨,取“雨生百谷”之意。这一节气的到来也意味着我国春耕生产进入大忙时节,农作物茁壮成长。此时的祖国各地,春管春耕由南向北有序推进,一幅幅农忙画卷徐徐展开。早稻

2025-04-21 20:27:00

小麦扬花期遭遇“倒春寒” 驻马店农业专家支招田间管理

全媒体记者 蒋卫芳 李肃肃4月20日至21日驻马店市相继出现大风、降水、强降温天气。一夜入“冬”是否会对正处于抽穗扬花期的小麦造成影响?降温后小麦该如何管理?市气象局农业气象专家给出建议。“20日夜里至21日的降水及时补充了农田水分,缓解了我市干早,其中部分地区干早已经得到解除,有利于当前小麦开花授

2025-04-21 16:36:00

礼泉:放心农资下乡进村 打假行动护农保春耕

《看咸阳》讯:4月16日,礼泉县农业农村局在阡东镇阡东村举办2025年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暨农资打假行动现场会,加强农资市场监管,提高农民识假辨假能力,保障春季农业生产顺利进行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活动现场,工作人员通过设立咨询台、悬挂横幅、展示真假农资样品、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过往群众详细讲解如何辨

2025-04-17 16: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