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的危害有哪些?这些日常处理方法请收好

更新时间:2025-04-18 09:14:00

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已有明显提高,但低血压却较少得到大家的关注。了解低血压及其处理方法,可以减少低血压带来的恐慌,减少低血压导致的不良事件。

什么是低血压

正常成年人的血压值为90~139/60~89毫米汞柱,当血压低于90/60毫米汞柱时,即为低血压。低血压分为生理性低血压和继发性低血压。

生理性低血压多发生于消瘦的年轻女性或儿童,由于患者没有症状,也没有全身各组织器官缺血缺氧的情况,因此也被称为低血压状态。继发性低血压是各种疾病或药物引起的低血压,包括使用降压药过量或者某些药物引起的药物性低血压,失血、感染或心脏疾病导致全身有效血容量不足而出现的休克,由于帕金森病、多系统萎缩等疾病引起的神经退行性变,或由糖尿病引起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导致的神经直立性低血压,以及餐后低血压等。

老年人低血压以直立性低血压和餐后低血压最为常见。直立性低血压是指从卧位到直立位3分钟之内,收缩压下降超过2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下降超过10毫米汞柱,或收缩压低于90毫米汞柱。餐后低血压是指餐后2小时收缩压下降超过20毫米汞柱,或餐前收缩压超过100毫米汞柱合并餐后收缩压低于90毫米汞柱,或餐后血压下降水平超过脑血管调节能力而引起的低血压。

低血压有哪些危害

血压是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低血压的出现,表明血容量的绝对或相对不足,血容量不足会导致全身各组织器官出现缺血缺氧,从而造成各组织器官可逆性甚至是不可逆的功能损伤。各器官中,大脑对缺血缺氧最为敏感,因此,低血压对大脑造成的损伤最大。

低血压的症状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及个人耐受程度而有差异,症状轻的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食欲不振、疲劳、脸色苍白、消化不良等;严重者可出现四肢湿冷、呼吸困难、晕厥,甚至神志改变,如神志淡漠、嗜睡、昏迷、晕厥。

居家科学处理低血压

生理性低血压患者,一般血压仅稍低于正常范围,且没有任何症状,不需要处理。活动较少的人群可适当增加活动,消瘦者可适当多进食以增加体重。如果是药物引起的低血压,患者应寻找引起低血压的药物,酌情减少或停用该药物,并及时就诊咨询医生是否需要继续使用该药物。

餐后低血压以非药物治疗为主,主要包括进食前增加饮水量,避免餐前服用降压药(降压药可放在两餐中间使用),饮食结构调整为少食多餐,避免进食过饱,每顿适当减少碳水化合物(主要是减少主食,如米饭、面食等)的摄入。需要管饲的患者,可适当降低食物的输注速度。

如果是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应适当增加水和盐的摄入。推荐每日饮水2000~3000毫升,摄入盐10~12克,避免饮用浓茶、浓咖啡,不要饮酒。

尽量避免长时间站立和过度劳累,避免在炎热天气下跑步、徒步旅行,洗澡水温不宜过高,不要泡桑拿。因为这些情况会导致大量出汗,加重有效循环容量不足,诱发体位性低血压。

给老年人的几个建议

01.起床动作要放慢,做到“3个3分钟”。

醒后平卧在床上,活动肢体3分钟后再缓慢坐起;双下肢下垂,坐在床沿3分钟后再缓慢站起;站起3分钟后再行走。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人群在平卧休息时,可用枕头适当抬高头部,使床头比床尾高15~25厘米。

02.通过倾斜训练预防复发。

发作过体位性低血压的老年人,可以通过倾斜训练来预防复发。训练的方法是,人背靠墙面,双脚并拢,脚跟距墙15~20厘米,然后双肩向后方慢慢靠向墙面,让后背倾斜靠在墙上,保持静止状态不动。每次训练15~30分钟,每天1~2次,1个月后隔天训练,3个月后每周训练2天。静脉回流差的患者可以使用腹带或穿弹力袜。

03.坚持中等强度的非剧烈运动。

有体位性低血压的老年人会认为自己不能运动,因为运动可能诱发黑矇甚至晕厥。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事实上,长期缺乏运动会使人体力下降,肌肉量和肌肉力量下降,反而可能加重低血压的症状。低血压患者应坚持中等强度的非剧烈运动,运动方式以有氧运动为主。

04.注意情绪调节,出现症状及时应对。

老年人要注意情绪调节,不必因体位性低血压过分紧张、焦虑。若出现站立后头晕、黑矇等症状,应及时坐下或躺下,并做反压动作。比如,交叉双腿并紧绷、用力握拳、双手相扣拉紧等。

(央视新闻)

相关推荐

全球首台!一体化环形CT直线加速器在仁济医院投入临床

4月26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内,由联影集团研发的全球首台一体化CT环形直线加速器uLinac HalosTx正式开机。这标志着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研发与临床应用实现重大突破,为肿瘤放射治疗领域树立了新标杆。中国工程院院士、仁济医院院长夏强表示:“uLinac HalosTx的临床启用,不仅

2025-04-26 18:18:00

直击肿瘤放疗过程!揭秘如何将“不可治”变成“有生机”!

70%的肿瘤患者在治疗中会接受放射治疗。这束能够“杀灭”癌细胞的“射线”,既是治疗癌症的“无形刀”,更是点亮患者的希望之光。它能把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转化”成可手术病人,以获长期生存乃至治愈的可能。今天,我们走进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跟随章真主任探秘“放疗”。策划:新民晚报医本正经工作室制作:

2025-04-25 08:34:00

阿尔茨海默病可提前18年预警!

2025中国医学发展大会19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了《中国2024年度重要医学进展》,共计13项。分别为:研发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时间窗静脉溶栓新方案显著降低患者残疾率发现遗传性耳聋患者的基因治疗方案阿尔茨海默病出现症状前18年可精准诊断揭示一种有效提高糖尿病创面愈合的新型纳米酶

2025-04-23 09:19:00

阿尔茨海默病可提前18年预警!13项重要医学进展发布

2025中国医学发展大会19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了《中国2024年度重要医学进展》,共计13项。分别为:研发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时间窗静脉溶栓新方案显著降低患者残疾率发现遗传性耳聋患者的基因治疗方案阿尔茨海默病出现症状前18年可精准诊断揭示一种有效提高糖尿病创面愈合的新型纳米酶

2025-04-21 00:11:00

广东确诊1542例,疾控紧急提醒:进入高发期,无疫苗可预防

近十年来,猩红热的发病数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呈现上升趋势。日前,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文提醒,按照广州市往年流行特点,广州市在4-6月份会出现猩红热季节性流行高峰。此病目前暂无疫苗,但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有效预防;孩子确诊猩红热后应及时就医治疗,待病好后方回校。广东报告猩红热发病1542例4月

2025-04-20 15: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