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子空调-全国各售后热线实时反馈-今-日-更-新(西门子空调空调罩 )
2025-08-03 07:02:41
更新时间:2025-08-24 11:21:00
提起程(砚秋)派京剧的代表作,《春闺梦》必在其列。此剧名取自唐人陈陶的绝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借历史深邃之意境,演现实和平之主题,颇受戏迷欢迎。但你知道吗,如今常演出的《春闺梦》仅是半场,而非全本。
全本的《春闺梦》可根据情节分为“送征人”和“入梦”两场。据天津《大公报》记载,程砚秋于1934年11月19日在北京中和戏院公演此剧。如今演员多遵循1983年赵荣琛、俞振飞在“程砚秋逝世二十五周年纪念演出”时的样式,仅演出后半场“入梦”。
为什么多演出此场呢?
首先应与角色设置相关。《春闺梦》前半场“送征人”是四组家庭送亲人征战沙场的群像戏:两组新婚夫妻(小生、青衣和双丑),一组孤儿寡母(花脸、老旦),一组三口之家(老生、青衣、娃娃生)。这些角色囊括京剧中的众多行当,受限于当时条件,复原有一定难度。从整体来看,“入梦”作为后半场,虽然缺少前情铺垫,但情节基本完整,转折巧妙,单独来看并不突兀。
其次是与“入梦”浸润中国式审美意趣的舞台表现相关。《春闺梦》是青衣戏,“入梦”着重演出主角张氏与外出征战的丈夫王恢在梦中团圆又被迫分离的情节。二人互诉衷肠时,舞台留白丰富,人物刻画传神。戏曲历来与诗文、绘画等艺术交流互润,宗白华曾借清代画家笪重光“实景清而空景现”之言,说明戏曲布景与中国传统绘画构图在虚实相生上的共通,此场堪称其中典范。
此处唱词亦颇具古典之美。举“去时陌上花如锦,今日楼头柳又青”一例,此句先借王昌龄《闺怨》典故,后将诗情入画意,在观众面前展开一幅人物手卷:舞台做纸本,演员的唱腔念白皴擦山水,水袖身段摹画人物,连贯呈现夫妻送别与重逢的场景。
人物画该如何欣赏?北宋郭熙《林泉高致》云:“若士女人物,小小之笔,即掌中几上,一展便见,一览便尽。”即是说人物画重刻划体物,需细细把玩。观赏京剧亦是如此,观众唯有放下杂念,随人物一吟一动进入戏中,才能领略其悠渺意境。
运用现代灯光转换舞台是“入梦”的一大创新。随着光影明暗,舞台从闺房转移至沙场。灯光变化之中,演员的独白动作,以及之后众兵将一拥而上、夫妻再次分离等画面都带给观众强烈的视听冲击。这一设计对如今看惯华丽舞美的观众或许尔尔,但对民国戏迷而言却是新奇洋气,也难怪此剧在当时被赞誉为“于新旧过渡中之舞台上,力求现代化,开旧剧之新纪元”了。
而在情感宣泄与主题表达上,从【西皮原板】“为夫君无消息心神不定”的强作镇静,到【西皮流水】“海棠开日我想到如今”的嗔怪埋怨和【南梆子】“莫辜负好春宵一刻千金”的缠绵羞涩,再到【快三眼】“寡人妻孤人子谁来存问?”的惊惧悲痛,种种情感在演员游丝般的唱腔和水袖翻转中倾泻而出,战争的罪恶也被无情揭露。观众与人物共情产生社会反响,程砚秋寄寓剧中的反对战争、呼吁和平的现实主张也得到实现。
由此可见,“入梦”兼具艺术表现、情感共鸣与道德教化的整一充盈,这正是如今剧院多排演此场的原因,只是并非全本,到底令人遗憾。2021年,北京京剧院程派青衣郭玮及其演出团队复排了全本《春闺梦》,并多次公开演出。“送征人”终于“重见天日”,与“入梦”共同再现完整的程派艺术美学,一抚观众欲览全本之心。
值得注意的是,全本《春闺梦》没有使用强烈的视听刺激和猎奇的表演方式招徕观众,而是尽量还原作品中静水流深的艺术追求与教化世人的人文理想,并调整演出节奏以适应观众的观看习惯,最终取得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这足以证明,戏曲艺术要把握时代潮流寻求新的发展,其关键就在守正创新,京剧工作者要在传承优秀传统、谨守学艺初心的基础上,关照社会现实、体味观众期待,从而复原、创作、演出更多内蕴优裕的剧目,赓续京剧百年的浸远风华。
来源:北京号
作者:杨书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