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头诗‖幸有心期当小暑·葛衣纱帽望回车
2023-07-07 09:32:52
更新时间:2025-07-23 16:33:00
《 河南日报 》( 2025年07月23日 第 11 版)
□郭志刚
今年7月20日,是申凤梅大师逝世30周年纪念日。申凤梅身上有个闪光的特点就是人民性,为老百姓唱戏。这是越调得以从一个乡间小剧种发展成享誉全国的知名戏剧,申凤梅从一个颠沛流离的民间艺人成为越调一代宗师的重要原因。申凤梅的成长经历也诠释和实践了党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申凤梅出生在临颍县一户贫穷人家,小时候吃了很多苦,她身上天然地具有“人民性”的光环,与老百姓水乳交融,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和喜爱。人民群众把她看成亲人,千方百计地爱护她保护她。申凤梅常说:“我这条命是群众给的,能够多给群众唱戏,这是我的福。”“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普通的党员,普通的演员,不管什么时候,只要观众愿听我唱,我就唱。”这是申凤梅和她的越调艺术受到群众欢迎,不断走向辉煌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因为她心里始终想着群众,处处以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为衡量戏剧好坏的标准,所以越调戏剧本身具有人民性,非常接地气,最为老百姓喜闻乐见。
过去的戏班子唱的戏,要么帝王将相过于高深,群众看不懂;要么低级趣味过于粗俗,有伤风化。这种情况下,申凤梅和同事们在戏目挑选上下了大功夫。比如申凤梅演的“三国”戏诸葛亮戏较多,有《收姜维》《诸葛亮吊孝》《七擒孟获》《舌战群儒》等,她本人也被称为“活诸葛”。《明镜记》讲了明君李世民和名相魏征的故事,雅俗共赏。申凤梅还注意演贴近群众生活、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戏剧。比如《李天保吊孝》《夫妻俩》《扒瓜园》《卖箩筐》《斗书场》《吵闹亲家》等戏,都反映了老百姓的身边事,老百姓既感到亲切,又学到了许多道理,寓教于乐,最为老百姓喜爱。群众是最好的裁判,申凤梅只演群众喜欢的,所以申凤梅演的越调看着好看,听着好听,符合老百姓的口味,得到老百姓的认可,这是申凤梅和越调走向成功一个重要原因。
过去的老戏不论是内容上还是唱腔上都有一些糟粕,申凤梅大胆改革,从群众满意的地方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令越调艺术越来越好听好看,真正成为老百姓自己的剧种。戏的改革上,以老百姓满意为标准。
比如《李天保吊孝》原来的剧本格调低下,申凤梅和编导们进行了两次大改动,去掉庸俗不健康的东西,增加了用手巾包秤砣代替银锭的情节,既符合情节内容又契合人物心里,还增加了喜剧效果。申凤梅说:“越调怎么改?观众是老师,改得好与坏,还要观众验收!”作为戏曲大师,申凤梅的表演从无“高高在上”的疏离感。唱腔高亢中带着质朴,身段利落里藏着亲切,哪怕演绎诸葛亮这样的传奇人物,也总能剥离“神化”的外衣,展现其作为“人”的温度与烟火气。这种“接地气”的表达,源于她对人民审美习惯的深刻理解:人民不需要遥不可及的“艺术符号”,而是能看懂、能共鸣、能记住的“鲜活形象”。她用通俗却不低俗的表演,让地方戏曲走进田间地头、寻常巷陌,成为人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申凤梅非常讲究艺德,她牢记党的宗旨,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长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特别注意到革命老区和边远地区等条件艰苦的地方演出。她心中时刻装着群众,不管是在田间地头、工厂学校、部队营房、大街小巷,只要百姓愿听,她亮起嗓子就唱,真正做到“为人民唱戏”。
剧团在密县煤矿演出时,申凤梅听说矿井下还有上班的工人看不上戏,她执意到井下给工人去唱戏。她硬是坐着缆车摇摇晃晃下到矿井下,给井下工人演出。剧团到新疆克拉玛依油田慰问演出时,申凤梅带着几个主要演员和乐队同志,冒着四十多度的高温,穿过几十里路的沙漠地带,硬是为二十八个油井上的工人演出了一场。
有一次,剧团在朝川煤矿露天剧场演出,观众人山人海,申凤梅远远看见场外一个白胡子老汉爬在树杈上看戏,忙叫来两个演员小心地把老大爷从树杈上接下来,把他领到舞台前边,还给他搬来一个小板凳端来一杯茶。还有一次在乡下演出,申凤梅看见人群中挤着一位老太太,她怕老人挤坏了,就分开众人走上前去。74岁的老人耳背听不清,申凤梅忙伏下身子,把嘴靠近老太太耳边大声唱了起来:“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唱一句,问老太太一声:“大娘,听清楚了没有?”老太太喜滋滋地说:“听清楚了,听得可清呢!”看着老人笑了,申凤梅也笑了。
申凤梅把观众当作亲人,把人民看作父母,千方百计满足观众的需要,把人民群众意愿放在第一位。她走到哪儿,就把戏唱到哪儿,真正做到情为人民所系,戏为人民所唱。
申凤梅的“人民性”,本质上是对艺术本源的坚守——艺术源于人民,最终也应服务于人民。她用一生的实践证明:真正的大师,是始终扎根大地、与人民同行的“耕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