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刻继承 1957年版《骆驼祥子》再现首都剧场舞台

更新时间:2025-07-19 14:48:00

中新网北京7月19日电 (记者 高凯)清脆的驼铃声交织着老北京叫卖声,大幕拉开,熟悉的人和车厂映入观众眼帘——1957年曾在北京人艺演出的《骆驼祥子》,被完整复刻到今天的首都剧场舞台上。18日晚,作为北京人艺“经典保留剧目恢复计划”的第二部作品,《骆驼祥子》以原汁原味的面貌重现舞台,让今天的观众走近那段历史,感受北京人艺演剧风格,体会经典的恒久魅力。

1957年版《骆驼祥子》再现首都剧场舞台。史春阳摄

《骆驼祥子》是老舍于193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1957年,经导演梅阡改编,这部小说被搬上北京人艺的舞台。凭借演员们的精湛表演,《骆驼祥子》不仅成为北京人艺京味儿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作,更被认为树立了文学改编话剧的典范。

作为“经典保留剧目恢复计划”的重要作品,《骆驼祥子》的此番排演既是对人艺传统的继承,也是让经典剧目重放昔日光彩的尝试。“我们以‘龙马风神’的魄力,让青年演员勇挑大梁;以‘骆驼坦步’的踏实,沿着老艺术家的足迹,一步步走近经典。”该剧艺术指导冯远征表示。

1957年版《骆驼祥子》再现首都剧场舞台。史春阳摄

此次担任复排导演的闫锐和于震一致认为,要将这部现实主义题材话剧原样复刻到舞台上,最重要的还是以扎实的表演塑造鲜明的人物。闫锐表示,“拉开大幕,就看表演。演员要去呈现那个年代的味道,找到人物的精气神,让年轻观众了解并感受旧时期北京的生活面貌。”曾演出过祥子的于震,此次作为复排导演,将自己的经验悉数相传。“这个戏不靠形式,全靠演员之间的相互交流,这要求演员台词烂熟于心,人物心理拿捏精准,彼此间配合默契。”

为了让更多的演员能够在经典的深度滋养中快速成长,这次演出,剧院安排了两组祥子和虎妞的角色轮番出演,由黄麒源和赵正添共同出演祥子,张晔子和周佳钰同演虎妞,这也为很多观众提供了“二刷”的理由。每组演员都藉由自己的特点和理解,为角色注入独特的生命力。

1957年版《骆驼祥子》再现首都剧场舞台。史春阳摄

舞台深处映着西直门城楼的剪影,中央是旧式灰瓦房,屋内八仙桌椅等老物件,原汁原味还原了一个旧时代车厂的场景。幕起幕落间,该剧高度写实的布景细节,满是老北京韵味,鲜活呈现出彼时京城风貌。据介绍,作为经典传承剧目,《骆驼祥子》在舞美、灯光、服装、化妆上严格复刻1957年版原貌。舞美团队翻阅大量史料,反复比对影像资料,一砖一瓦重现当年的舞台。“复刻并不简单”,舞美执行王威坦言,“如今舞台技术和场景切换更先进,我们用转台整合了三大场景,但每件道具都需手工制作复原。”“研究老一代的舞美手法,实则是与前辈艺术家的隔空对话,也是另一种传承。”该剧舞美团队如是说。

据悉,该剧此轮演出将持续至8月3日。(完)

相关推荐

新民艺评|毛时安:“很难定义”中见性情

我和画家李向阳是好朋友,他发微信说“叁柒贰叁美术馆有个很难定义的展览”,就是他的个展《色·见》。日常接触中我发现,向阳虽然像个北方汉子,像梁山好汉,颇有军人气质,脸色黑黝黝的,沉默时很严肃,但其实非常真性情。我常碰到他,聊到激动处,他眼眶会发红,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然后突然停下,特别让人感动。我最早认

2025-08-28 12:32:00

北京放开五环外套数限购,影响几何

新政落地后,符合北京市购房条件的居民家庭在五环外购买商品住房不限套数,利好改善型群体 文 |《财经》特约撰稿人 王文彤 编辑 | 余乐8月8日晚,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调整本市房地产相关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2025-08-09 18:34:00

中国第一座村级电影院“复活”,“归乡、观影、追忆”都可以

老的乡村电影院曾是乡村文化生活的中心舞台,在21世纪开启后,又纷纷归于沉寂。如今,时代让它们又获“新生”。那么,这些“复活”了的乡村电影院,会带来怎样的惊喜?在无锡市锡山区安镇,有个谈村影剧院,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是中国第一座村级电影院。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近日探访获悉,这个老电影院已经“回归”,

2025-07-21 21:00:00

复刻继承 1957年版《骆驼祥子》再现首都剧场舞台

中新网北京7月19日电 (记者 高凯)清脆的驼铃声交织着老北京叫卖声,大幕拉开,熟悉的人和车厂映入观众眼帘——1957年曾在北京人艺演出的《骆驼祥子》,被完整复刻到今天的首都剧场舞台上。18日晚,作为北京人艺“经典保留剧目恢复计划”的第二部作品,《骆驼祥子》以原汁原味的面貌重现舞台,让今天的观众走近

2025-07-19 14:48:00

舞剧《红山》 首演 艺术结合考古演绎红山文化

大型原创民族舞剧《红山》7月13日晚间成功首演!红山文化,被誉为“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舞剧《红山》以五千年前的辽河流域为舞台,将红山先民的祭祀仪式、雕琢玉器的匠心、围猎农耕的烟火气,化作跃动的肢体诗篇。主创团队深耕考古文献,将玉龙、彩陶纹饰等珍贵文化符号融入舞蹈编排,让每一个旋转、每一次腾跃都成

2025-07-14 14: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