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福建科技工作者 | 向上的福建,有他们助力!

更新时间:2025-05-30 11:23:00

“海丝”系列卫星、

“华龙一号”、

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

……

近年来

落地福建的重大项目

不断刷新福建发展的进度,

而这背后

离不开无数科技工作者们的

努力与坚持。

5月30日

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今天一起致敬“八闽繁星”,

致敬那些在

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上

参与建设福建的

科技工作者们。

01

“海丝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实现福建卫星“零突破”,填补了我国商业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的空白。这是国内首颗对标国际先进指标的平板可折叠轻小型SAR卫星,也是国际首颗面向海洋与海岸带遥感的C波段SAR小卫星,具有极强的技术引领和示范作用。

耿旭朴是厦门大学联合遥感接收站负责人、“海丝一号”卫星应用总师,主要从事SAR成像技术和卫星海洋遥感应用研究。他提出面向海洋与海岸带遥感的C波段轻小型SAR卫星的概念,负责“海丝一号”卫星的论证设计、拍摄任务规划、SAR数据处理和遥感应用技术开发等,推动了SAR卫星高精度海洋遥感和智能处理技术的发展。

目前,“海丝一号”已累计执行成像任务七千多次,获取高清SAR影像两万多景,广泛应用于海洋、气象、应急等多个领域,在国内外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耿旭朴直言,“海丝”卫星在人力物力财力都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仍能达到目前的影响力,很是难得。他说:“作为福建首颗卫星的项目负责人,我感到非常自豪,希望福建卫星及其应用产业蓬勃发展。”

02

漳州核电是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华龙一号”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满足全球最高核安全标准,是我国核电创新发展的重大标志性成果。

梅炳云作为漳州能源总工程师,是漳州核电1、2号机组冷试后到商运阶段的总指挥。2022年以来,他投身到漳州核电项目的调试启动和运行生产工作中,安全稳妥推进漳州核电1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2号机组高质量完成热态性能试验。他带领团队攻克多项技术难题,以高度责任心推动“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

梅炳云常说:“组织把我放在哪里都是信任,能够参与‘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工程,为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批量化建设贡献力量,我们都是自豪的”,他以专业与担当,为“华龙一号”建设和运行筑牢基石,以科技报国的赤子之心铸大国重器,擦亮国家名片!

03

由福建古雷石化有限公司负责建设运营的古雷炼化一体化一期项目,是迄今为止海峡两岸合资合作规模最大的石化产业合作项目。

作为该项目的第一批建设者,从2017年开始,刘海峰就参与并见证了古雷石化公司两套核心装置从图纸到行业标杆的蜕变——其主导的35万吨/年聚丙烯装置全流程一次投料试车成功,创造了当时业内最短的投料试车记录;10万吨/年热塑性弹性体装置三条生产线也顺利完成一次开车成功,填补福建省化工产业空白,为带动区域下游产业发展奠定坚实根基。

“有问题一定要解决,不然就是个风险、隐患。”刘海峰的较真劲推动化工三部实现连续4年安全生产零事故,累计整改隐患1900余项。在产品创新领域,刘海峰组建研发小组成绩斐然:PPH-MN70、SBS-4312等13种定制化、差异化的产品相继问世,这些产品因高熔指、高刚性特性在医疗、食品、鞋材等领域大放异彩。

04

近年来,福建海上风力发电实现跃升式发展。截至2024年年底,福建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已达381.8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4.25%,风电利用小时数已连续12年位居全国第一。

国网福建电科院新能源所四级职员陈大玮主要从事海上风电领域的技术研究和技术管理工作。为支撑波动性强的海上风电安全并网,他牵头建设国网海上风电并网技术实验室(培育)福建分实验室,成功申报福建省海上风电前沿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为全省海上风电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从学科空白到技术领跑,陈大玮用行动诠释了“向海而兴”的科研担当。他说,海上风电是“与风浪博弈的艺术”,需要我们以敬畏之心去寻找与海洋共生的答案,科研之路漫长,就像逆水行舟,没有永恒的答案,唯有在不确定中锚定方向,凭借把问号拉直成惊叹号的勇气继续搏击风浪。

此外,中国工程院院士、福建省科协主席付贤智研制开发了多项光催化产品及其工业生产技术并实现了产业化,为我国光催化科技和产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嘉庚创新实验室主任郑南峰,长期深耕表界面配位化学前沿,从分子尺度揭示金属纳米材料催化奥秘,凭借系列高选择性催化剂突破国际技术封锁,以原创性界面配位保护技术攻克铜抗氧化难题。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吴凯,长期从事动力电池关键技术及超大规模制造装备研究,带领团队持续研发创新,在动力电池关键材料、产品设计与集成、制造工艺与装备上取得重大突破,系列创新成果推动了中国动力电池技术引领全球,助力宁德时代动力电池销量连续7年全球第一……

八闽大地人才辈出,

在这片大地上,

还有许多默默奉献的

科技工作者,

而每一次创新前行的背后

都离不开

上下求索的科技工作者。

乘时代之风,

踏创新之路,

让我们致敬每一位

闪闪发光的科技工作者,

致敬点亮八闽的

每一束星光!

来源:东南网

相关推荐

凯尔达:获得一项国外发明专利 系公司核心技术“运动控制技术”体现和延伸

9月10日,凯尔达(688255)公告称,公司于近期收到1项美国专利商标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名为基于通用计算机的机器人控制系统。上述发明专利的取得是公司核心技术之“运动控制技术”的体现和延伸。本次发明专利的获得不会对公司近期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公司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发挥自主知识产权

2025-09-10 20:21:00

美国福建侨联总会、美国林氏宗亲联合会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视频栏目《胜利八十载》上线仪式

东南网8月23日讯(特约记者 纽约墨人)当地时间8月22日,美国福建侨联总会、美国林氏宗亲联合会在纽约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视频栏目《胜利八十载》上线仪式(以下简称“上线仪式”)。中国驻纽约总领馆领侨处副主任李德、领事向裕韬,众多侨界代表、各大社团侨领及媒体记者参

2025-09-01 11:45:00

科学家发现“最延寿运动”,散步、游泳都不如它→

人人都知道运动有益健康,但那么多运动项目,哪个性价比最高?哪个对长寿更有益?欧洲衰老生物学研究所对此做了研究,发现“最延寿”的运动是球拍运动。一篇发表在国际期刊《老年科学》的研究对专业运动员的寿命数据进行分析,揭示了运动类型与寿命延长之间的联系。研究人员纳入了183个国家的95210名运动员和44个

2025-09-01 09:08:00

逐光前行的影像青年骨干——阳光融和医院医学影像科王振宇

在阳光融和医院医学影像科,32岁的主管技师王振宇凭借对技术的执着钻研与沉稳务实的工作态度,已然成为科室技术创新与团队建设的青年骨干。十余载从医路上,他始终将 “精准影像为临床导航” 视作初心使命,在技术钻研、团队管理与科研创新的道路上持续突破,以专业能力践行着影像技师的责任与担当。技术攻坚:从设备驾

2025-08-28 19:19:00

甘肃‖酒钢成为全球风电头部企业优质供应商

近日,酒钢集团宏兴股份炼轧厂通过前瞻布局以及专业营销团队的积极主动对接,成功入围全球风电头部企业——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的合格供应商短名单。这一突破,意味着酒钢在高端风电用钢市场开拓方面书写了精彩一笔。近年来,在国家“双碳”目标的驱动下,风电产业对高性能钢材需求激增。炼轧厂瞄准这一机遇,以420

2025-08-27 15: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