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头诗‖幸有心期当小暑·葛衣纱帽望回车
2023-07-07 09:32:52
更新时间:2025-05-24 13:02:00
副业的蜜糖外衣下,藏着多少年轻人没看透的荆棘?有人花3980元学短视频剪辑,结业后连兼职单都抢不到;有人跟风摆摊卖烤肠,熬夜备料一天只卖出2根……
有报告显示,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启了“主业+副业”的双重生活模式,2024年945.4万人在某社交平台发布副业。另一则报告称,超七成年轻人因收入焦虑搞副业,但15.4%颗粒无收,67%月入不足3000元,三成经历过亏钱。
那些打着“低门槛、零经验也能赚”旗号的副业,究竟是致富捷径,还是精心设计的陷阱?当“搞钱热”遇上“副业难”,为何有人能挖到金矿,有人却沦为被收割的“韭菜”?靠谱副业究竟该怎么选、如何做?
一、那些踩过的“坑”
副业,本是上班族创收的“B计划”,现实却常遇“翻车”。在某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副业失败的一天”小组,超39万成员用亲身经历画出“上班族副业翻车图鉴”。
“门票刺客”型,交学费就入坑。
想靠副业搞钱,先交“入门费”。有人就这样掉进打着“知识付费”幌子编织的陷阱。白领小李花3980元报名“短视频剪辑课”,机构承诺“零基础2个月速成能接单”。结果,所谓的“干货”不过是东拼西凑的免费网络教程,学完后连“三脚猫功夫”都不算,压根接不到单。
有人花3000元报考“家庭收纳师”,本来是冲着“包考证包分配”去的,结果只拿到一本不被行业认可的山寨证书。所谓的“本领”没学到,“智商税”倒是没少交。
“躺赚诱惑”型,高回报是幌子。
“动动手指日赚三百”“宝妈轻松月入过万”,这类带着蜜糖滤镜的广告专钓想赚快钱的人。宝妈小王刷到“点赞返佣金”,首日试单58元秒到账,次日投5000元买“高级会员”后被拉黑;大学生小李进“明星打榜群”,为了完成任务拿佣金,跟着“导师”充值打榜,三天借了12万元网贷。
刷单、试衣员、配音兼职等看似“轻松赚钱”的副业,往往是骗子精心布置的“诱饵”:他们深谙人性弱点,先用小额返利勾住你,再以“升级会员”“垫付本金”等套路进行收割。当受害者幡然醒悟时,轻则亏押金,重则背网贷、陷诈骗。
网友在社交平台晒副业
“行业盲区”型,想当然最亏钱。
当“副业致富”的攻略在社交平台刷屏,很多人被“低门槛、高回报”的表象迷惑,却不知一脚踩进行业盲区的深渊,被现实狠狠打脸。
行政文员小刘刷到“饰品摆摊日入千元”案例后,没做市场调研就花大几千元进货,结果生意惨淡,首月结算,进货成本加摊位费等支出9000多元,仅收回1000多元。她后来才知道,很多同类摊主靠工厂直供压成本,新手根本拼不过。
还有人看好私房烘焙,花5000元购置设备原料,信心满满地在朋友圈卖蛋糕。结果刚接3单就因无证经营被举报,面临罚款,因缺乏专业储存条件,剩余原料变质又损失上千元。那些鼓吹“轻松创业”的教程,刻意隐瞒了食品经营许可证办理的高门槛,更不会告诉你,朋友圈客单价可能连水电成本都难以覆盖。
二、为什么会掉入“搞钱陷阱”?
在开拓副业的路上,为何有人“越努力越踩坑”?这并非是因为运气差,而是被三重迷雾蒙住了眼。
图源:法治日报
盲目轻信的认知迷雾。
都说“隔行如隔山”,偏偏有人觉得“跨行搞副业,看两眼就会”。懒得查行业规则、懒得验信息真假,盲目听信“别人的话”,用直觉代替调研,大概率得为“认知盲区”交学费。
比如,有人刷到“AI投稿月入过万”视频,连平台收稿标准都没搞清楚,就给“导师”转了399元。结果收到的教程在淘宝卖19.9元,投出去的稿子石沉大海。还有人看“消防证挂靠年入10万”的广告,不查政策是否允许“挂证”就高价考证,花了冤枉钱。事实证明,偷懒省的功夫,最后都会变成钱包里的窟窿。
焦虑驱动的心理迷雾。
怕落后的攀比心、想速成的浮躁心、怕错过的患得患失……这些焦虑心理就像蒙眼布,让人在财富诱惑前逐渐丧失判断力。
有人被“幸存者偏差”误导。大学生小周常刷到朋友晒“副业收入截图”,看别人轻松秀收益,便按捺不住一口气囤了3000元面膜,结果卖不动只能自用。她没意识到,朋友圈里那些高调晒收益的,不过是极少数幸运儿,更多亏本退场的人选择了沉默。
社交媒体上的摆摊营销视频截图
还有人栽进“损失厌恶”陷阱。小王花1980元报名“跨境电商课”,发现课程过时、实操卡壳,却因“已经花了钱,不能打水漂”的念头作祟,反而不断追加投资,购买工具、囤货样品,最后货砸手里赔了5000多元。这种“不甘心”的执念像泥潭,让人越挣扎陷得越深。
流量生意下的环境迷雾。
在短视频平台,“副业”早已褪去创富指南的外衣,变成操盘手收割焦虑的镰刀。那些看似主动发现的“财富密码”,不过是精心设计的信息牢笼。
王楠刷到“AI投稿副业”后,手机像被装了监控,满屏都是“‘00后’靠这个月入X万”的视频,评论区全是“已赚回学费”的留言。她不知道,这些账号统一用了“普通人逆袭”剧本,完全是“先哭穷、再晒收益、最后卖课”的套路,连“学员反馈”都是安排好的话术,精准狙击每一个怀揣财富梦的焦虑灵魂。
三、“靠谱”副业的正确打开方式
现实中,有人把副业变“负业”,但也有人靠副业实现“精神物质双丰收”。那么,究竟该如何穿透重重迷雾,找到真正能带来收益与成长的高质量副业?
夜市摆摊是不少年轻人搞副业的选择之一 图源:长江日报
副业不是“平行世界”,而是“根系延伸”。
真正聪明的搞钱逻辑,从来不是“复制别人的赚钱姿势”,而是“深挖自己的独特优势”。我们手里的技能和资源,才是副业路上最靠谱的“启动资金”。
擅长摄影,就试试在本地接亲子跟拍、做“旅行相册模板”卖;文案功底强,不妨深耕垂直领域,给母婴号写育儿科普、帮小众品牌打磨产品文案;有厂货渠道资源,可以先从社交媒体上测试爆款,再慢慢拓展销售路径。
总之,从“能复用技能、能把控风险”的方向起步,用主业积累的经验值,在新场景里“刷副本”。这种模式相对安全,还能实现主副业相互促进。
先“埋下种子”,再等“时间结果”。
搞副业不能“刚播种就想收果子”。有人学剪辑三天没流量就放弃,做手工两周没订单就焦虑,却忘了靠谱的副业像种树,需要一个向下扎根的过程。
想做自媒体,别急着发视频,先花时间研究“同类账号爆款逻辑”;想卖手作饰品,别急着囤货,先想办法做市场调研,收集用户反馈,然后一步步地摸透规则、打磨产品、积累信任。这些看似徒劳无功的日夜积累,恰似深埋地下的种子,终将在时机成熟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成为托底未来的另一条路。
守住“三不哲学”,避开副业陷阱。
搞副业想不踩坑,记住三条“法则”。不交“认知税”。买课程、交会费、交押金、垫付资金……凡是让你“先交钱开天眼”的副业,大概率在收“智商检验费”,一定要提高警惕。
不信“躺赚神话”。小区门口的煎饼摊凌晨四点开工,程序员接外包要熬夜改需求,赚钱的副业,通常藏在“不轻松”的日常里。如果一个项目听起来轻松且暴利,那八成是骗局,果断绕行。
不踩“法律红线”。卖自制食品要办证,用他人素材要买版权……记住,别为赚小钱踩法律的雷,得不偿失。
副业不是靠运气下注的牌局,而是用实力耕种的土地。避开迷雾、扎稳根系、耐住性子,方能在“搞钱焦虑”里,收获属于自己稳稳的“安全感”。
作者:王婷
来源|青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