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攻关,移栽成活率92.5%、种子萌发率50%!《科技日报》点赞巧家五针松繁育取得重大进展

更新时间:2025-05-23 00:35:00

《科技日报》(5月22日第8版)

技术攻关繁育巧家五针松

记者 赵汉斌

暖阳洒在滇东北高原,一株株巧家五针松傲然挺立,针叶在阳光下泛着银光。

巧家五针松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也是全球最濒危的100种物种之一,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

1992年,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昆明植物研究所”)科考队在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悬崖峭壁间,意外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松树。

“它有着独特的五针一束针叶,球果硕大饱满。经过研究鉴定,我们发现这是松科松属的新物种,遂将其命名为巧家五针松。”参与早期调查的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孙卫邦告诉记者,作为当地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巧家五针松不仅蕴含着千万年演化的基因密码,更是维系区域生态平衡的关键一环,对植物区系、古地理和古气候变迁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巧家五针松自然繁殖困难,种群数量稀少。此前,该物种栖息地呈破碎化,而且面临着人类活动及自然灾害的干扰,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

更为棘手的是,孙卫邦等人发现,巧家五针松种子空瘪率高,自然更新困难。“最初它们被发现时,就像被困在孤岛的幸存者,每一株都面临着生死考验。”孙卫邦回忆道。

面对岌岌可危的巧家五针松,一场跨越二十年的生命接力悄然展开。

昆明植物研究所联合多家单位成立保护团队,在巧家五针松原生地建立保护小区,架设围栏、安装监测设备,为巧家五针松筑起安全屏障。

“通过多年监测,我们在林下没有发现巧家五针松的自然更新,因此只有靠人工繁育才能扩大种群,最大限度保护这个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科研所所长胡艳萍说。

“为攻克种子繁育难题,我们尝试了无数次人工授粉和种子处理方法。”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马永鹏说,团队通过低温层积处理、激素刺激等技术,终于将巧家五针松的种子发芽率从不足10%提升至40%以上。

记者了解到,科研人员精心培育每株幼苗,从温湿度调控到病虫害防治,每个环节都倾注心血。

他们还将巧家五针松的迁地保育区扩大到昆明、楚雄、大理等地。在昆明西华公园内,十数株巧家五针松在阳光下茁壮成长,昆明植物园、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茨营林场更是成为繁育这种珍稀苗木的“诺亚方舟”。

2012年,首批100株人工繁育的巧家五针松幼苗回归原生地,开启了野外种群重建的新篇章。此后,科研团队持续开展监测,记录每一株回归植株的生长状况,根据反馈调整保育策略。

通过当地林业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的努力,目前,巧家五针松迁地保育苗木已达4000余株,野外回归植株超1500株,三代幼苗也首次“安家”野外。

“我们分析了监测数据,发现巧家五针松的人工繁育移栽存活率已达70%左右。”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所工作人员张天璧介绍,未来将增加多个移植点,确保这个物种不会消失。

如今,在云南药山,成片的新生巧家五针松在风中摇曳,它们与原生植株遥相呼应,见证着生命的延续与传承。

守护“植物界大熊猫”获新进展
巧家五针松三代幼苗
移栽成活率达92.5%
萌发率达50%
移栽成活率达92.5%
图片

5月19日,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的科研人员深入巧家县金塘镇梨树村的移植点,对移栽一年的巧家五针松三代幼苗展开全面监测。经严谨核查,这批幼苗的成活率高达 92.5%,这一成果标志着巧家五针松的保护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谈及此次监测结果,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科研所所长胡艳萍难掩喜悦之情:去年栽下的苗差不多就是10厘米左右,现在大部分都已经长到30多厘米了,最高的有49厘米,抽出来的新梢都有15厘米。比我预期的还要好!”

巧家五针松,学名五针白皮松,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现的仅分布于我国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的珍稀树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为极危物种,目前发现存活的野生植株仅35株,分布于巧家县玉屏街道杨家湾村、中寨乡付山村不足1平方公里的狭窄区域内。

自发现以来,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对巧家五针松野生植株实施了就地保护,并通过野外种子采集、种子萌发实验、幼苗培育等措施,逐步开展种群回归、近地移植、迁地移植,进行科学研究和抢救性保护。然而,多年监测显示,巧家五针松在林下并无自然更新现象,人工繁育则成为扩大种群、保护这一极危物种的关键手段。

2023年,保护区科研所采集二代种进行人工繁育,成功培育出1000余株三代幼苗。为突破种群繁衍困境,2024年6月,科研人员抓住雨季黄金期,将其中1000株三代幼苗首次移植到巧家县金塘镇梨树村的新移植点。

“这个树苗非常珍贵,其实我们移栽还是很慎重的。2020年在这个移移栽了11棵巧家五针松树苗进行试种,成活了7棵,而且长势很好,2024年我们才把1000株巧家五针松幼苗移植到这里。”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科研所工作人员张天壁介绍道。

图片

在过去一年里,科研人员持续监测移植幼苗的生长状况,通过定期观测树苗的高度、直径、枝叶生长情况,同时安装杀虫灯减少虫害、安装水塔保障浇灌用水,为幼苗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通过今天我们的监测,我们去年移栽的1000株巧家五针松,成活了925株,成活率达92.5%,这是我们历年来在所有巧家五针松移植点当中,成活率最高的一个点。”胡艳萍说。


种子萌发率达到50%

图片

巧家五针松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其保护工作一直备受关注。近日,记者从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获悉,2025年巧家五针松三代苗培育工作取得新进展,种子萌发率达到50%,这成为巧家五针松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图片

在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科研基地内,科研人员手持巧家五针松的松果,向记者介绍:“这就是晾晒后的五针松松果,张开状,刚刚从树上采下来,果子的鳞片是成闭合状的,比较瘦长。鳞片中间像翅膀一样的东西就是我们要采集的种子。

保护区管护局科研所所长胡艳萍介绍,从采果到获得纯净的种子,需历经采果、晾晒、取种、去杂质四个过程,前后耗时约两个月。这仅仅是育苗工作的开端——完成种子采集。要想提高育苗的种子萌发率,后续的每一个步骤都至关重要。今年,育苗工作在多个方面做出了改进,对播种方式的调整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五针松种子细小的特性,使其难以通过传统水选法进行筛选。加之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科研所长期缺乏专业仪器设备与筛选技术,多年来,五针松种子播种只能依赖“盲种”模式,种子萌芽率始终不尽如人意。

图片

今年,尽管种子筛选难题依旧存在,但科研人员另辟蹊径,在播种技术上大胆革新。将传统的营养袋育苗改为沙藏点播催芽育苗,并依据巧家五针松种子的生物学特性与生长规律,精准把控种子间距,为每颗种子量身定制充足的养分吸收空间与生长环境。与此同时,科研团队还对灌溉方案进行了系统性优化,通过改进浇灌方式,进一步提升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基础条件,力求突破多年来的技术瓶颈。

“目前我们有两个喷灌系统,树苗需要浇水,我就在手机上把它点开,点击‘开始’,棚里面就提示在灌溉了,按需灌溉,十分方便,还可远程操控。”胡艳萍边向记者介绍边在手机上演示喷灌系统操作。

该系统喷水为雾状,可避免水珠过大对苗床里脆弱的幼苗造成伤害。操作人员还能够根据温度、天气状况等因素,远程控制喷水时间和水量,根据需要为幼苗精准补水,为种子萌发提供了适宜的水分条件。同时,还在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为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营造了优良的环境。

图片

据悉,2025年保护区科研所一共播种了巧家五针松三代苗6000粒种子,经过40天左右的精心培育,苗床里萌发的种子有3000颗,萌发率达到50%以上,与往年相比提高了近20%,远远超出了预期目标。

据了解,经过30多年保护,巧家五针松种群规模稳步增加,目前已累计实现人工繁育8000余株,保存幼苗幼树4000余株,其中巧家县境内移植存活3000余株,昆明、楚雄、大理等不同生境地共移植存活1000余株。

今日推荐


来源/科技日报 巧家融媒

终审/华玉 编审/保进 刘玉 校对/何淑倩格 编辑/马思
投稿/ztsxwzx@126.com

转载请注明来自“微昭通”官方微信公众号

相关推荐

技术攻关,移栽成活率92.5%、种子萌发率50%!《科技日报》点赞巧家五针松繁育取得重大进展

《科技日报》(5月22日第8版)技术攻关繁育巧家五针松记者 赵汉斌暖阳洒在滇东北高原,一株株巧家五针松傲然挺立,针叶在阳光下泛着银光。巧家五针松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也是全球最濒危的100种物种之一,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1992年,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昆明植物研究所”)科考队在云

2025-05-23 00:35:00

端午“撞上”六一,亲子游热度高

国铁昆明局供图在旅游市场持续复苏的背景下,端午小长假出行市场重回稳步增长区间。当下,游客们日益注重情绪价值与实际需求相结合,精心挑选契合自己的出游方式。总体来看,国内本地游、周边游以50%的比重占据主导地位,同时融合微度假、避暑以及民俗体验等多种元素,成为端午旅游市场的显著特征。而恰好“撞期”儿童节

2025-05-22 16:01:00

红河州1名干部接受审查调查

据红河州纪委监委消息:红河州屏边县政协原党组书记、主席尚明珠(已退休)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红河州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来源 云南省纪委省监委网站、红河州纪委监委、清风云南责任编辑 猫恩泊责任校对 何丹主编 林舒佳终审 编委 李荣

2025-05-13 19:51:00

【原创】以新质生产力引领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作者 曹洁 昆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云南生物医药资源丰富,坐拥三七、天麻等道地药材资源及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

2025-05-08 10:31:00

从绝境到千万产业:一对残疾夫妻的“种苗人生”

陈世强和柳静。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彦兵 长沙报道2010年5月1日晚上9点, 319国道宁乡段。因劳累过度,陈世强驾驶的摩托车,车身突然失控,撞向前方护栏。这个瞬间,不仅改变了这辆摩托车的行驶轨迹,更彻底改写了陈世强的人生剧本。当救护车的警笛划破夜晚的寂静时,没有人会想到,这个躺在血泊中的货车司机,

2025-05-04 21: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