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头诗‖幸有心期当小暑·葛衣纱帽望回车
2023-07-07 09:32:52
更新时间:2025-05-21 18:07:00
苗岭深处的贵州雷山县,一场关于法治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正在上演。
雷山法院永乐人民法庭4名办案干警均为女性,因此被山区群众亲切称为“姑妈法官”,法庭被誉为“姑妈法庭”。
近年来,永乐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当地盛行的“姑妈文化”与现代司法实践巧妙嫁接,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姑妈和・乐”解纷工作法。这种将苗族传统习俗与现代法治精神深度耦合的创新实践,不仅破解了山区家事邻里纠纷化解难题,更重塑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文化基因。
公序良俗里的法治密码:让司法裁判有尺度有温度
在雷山苗族盛行的“姑妈文化”中,“姑妈”不仅是亲属称谓,更代表着智慧、公正与调和的象征。“姑妈法庭”的法官们深谙此道,她们用苗语与乡亲们拉家常,在火塘边倾听家长里短,将相应的谚语、典故化作调解的“金钥匙”。
2022年冬的“狗羊大战”,也成为“姑妈和·乐”解纷法的生动注脚。杨某桥的猎犬三次咬死张某银的山羊,当双方争论不断各执一词时,姑妈法官吴文凤运用“姑妈和·乐”解纷法,从“和事佬”队伍中抽调2名“姑妈歌师”围坐火塘,会同法庭、派出所、司法所共同调解。采取“五人感化法”,用苗歌唱起“一代寨邻万代亲”的古训。她将《民法典》中“动物饲养人责任”条款转化为“狗咬伤羊,主人赔礼”的通俗道理,又以“银饰要互衬才亮堂,邻里要互让才长远。”劝和。最终,杨某桥当场微信转账2128元,双方握手言和。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吴文凤翻开工作笔记,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200余条苗族谚语与法律条款的对应注解。在处理相邻纠纷时,她们会引用“屋前沟、屋后坎,各守各的边”诠释不动产相邻权;遇到赡养案件,便用“山鹰护雏、乌鸦反哺”阐释亲属义务。将“六步接待法”(笑脸相迎、请坐倒水、仔细倾听、温和引导、耐心解决、出门相送)与苗族“议榔”协商传统结合的调解模式,让司法程序充满人文温度。这种“法理情”三位一体的调解法,让司法裁判既符合法律规定,又贴合民族情感。2020年以来,永乐法庭办结各类纠纷案件411件,调解率达74.53 %,协助地方党委政府化解各类纠纷365件。
村规民约上的治理创新:从“头痛医头”到“系统药方”
走进永乐镇乔洛村,新修订的村规民约被精心装裱在风雨桥显眼处,《家庭放心书》《忠诚保证书》《邻里和睦保证书》成为村子里的“传家宝”。这些充满苗乡特色的制度创新,正是“姑妈法庭”借助当地民俗节日“祭风节”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关键一招。
2023年那场牛棚相争的纠纷,至今仍是村子里人口中的“调解教科书”。张老汉与次子因土地、赡养问题积怨已深,牛棚的归属成为导火索。当法庭联动有关部门会同寨佬走进张家吊脚楼时,首先做的不是翻开卷宗,而是换位思考,用老百姓的话解老百姓的结。在调解中,法官巧妙引用《民法典》赡养条款,结合当地“子若要求顺,必先孝爹娘”的祖训,让法律条文与民族伦理同频共振。最终,父子俩在“祭风节”上共饮和解酒,父子心中的那根刺终于拔了出来,张某主动在《家庭放心书》上按下红手印,承诺每月回家探望父亲。
法庭着重帮助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按照“把脉体检、对症开方、适用调研、优化完善”四个步骤,提供精细实用的指导服务,进一步提升村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水平。至今,“姑妈法庭”合计指导帮助永乐镇27个村寨完善村规民约,形成“以司法服务化解纠纷,以建‘规’立‘约’预防矛盾”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文化根系上的法治新苗:“姑妈调解”队伍赋能基层治理
盘子村李某福在庄稼地安的“铁猫夹”,将徐某俊的狗夹住了,徐某俊闻听惨叫前往施救,反被自家狗咬伤。徐某俊要李某福出钱打狂犬疫苗,李某福却说“你狗咬伤你,和我无关系!”法庭邀请派出所、镇村干部和寨佬等共同调解,促成双方和解,李某福赔偿徐某俊疫苗和交通费739元,当场支付。
为破解山区调解资源不足难题,永乐法庭深挖体制外本土特色资源,吸纳30余名“解纷土专家”,着力拓展姑妈歌师唱和谐、姑妈匠人讲诚信、姑妈球员谈规则“三姑调解队伍”,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为山区调解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充分发挥独特优势,让身边人讲述身边事,当地人说服当事人。同时用好体制内资源,成立法庭庭长、派出所所长、司法所长“三长”为核心,妇联、民政、联户长、网格员等参与的“3+N”联席会商小组,营造“庭所共建”“法官+综治干部”的纠纷联动处置机制,优势互补,联动联调。辖区内基层治理形式从“法庭主推”到“各方参与”的跨越式转变,以“我管”促“都管”的引领效应进一步显现。
针对山区家事、邻里纠纷特点,永乐法庭构建“前端预防+多元联动”机制。实施“三不到庭全到家”服务,对残疾人、偏远群众等特殊群体实行上门办案,减少群众诉累。推出“姑妈文化”主题品牌,加强“姑妈传法”“姐妹唱法”“歌师讲法”“匠人绣法”“球场说法”,推动辖区“和美家庭”传美德、“和睦邻里”助融洽、“和谐村居”促团结、“和气生财”塑诚信、“和乐共事”同振兴。
从公序良俗的现代转化,到村规民约的迭代升级,再到 “姑妈调解”队伍的创新赋能,“姑妈法庭”的实践证明,当法治扎根传统土壤,当司法充满人文温度,基层治理便能绽放出最动人的花朵。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龙蓓
通讯员 杨海
编辑 沈玮
二审 龙蓓
三审 黄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