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好咱的“北大仓”

更新时间:2025-05-08 05:53:00

【一线讲述】

守护好咱的“北大仓”

讲述人:黑龙江省桦南县梨树乡和平村农民技术员 孙斌

我在梨树乡推广应用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至今已经有18个年头。

如今,春秋季节往田边走,焚烧秸秆的焦煳味淡了,漫天飘着的秸秆灰少了;响晴薄日的天气多了,脚下的黑土更松软了。瞅着去年秋收后翻进土里的秸秆慢慢和黑土融为一体,就好像看见吸足了养分、饱满鼓胀的稻穗。

从“一把火”到“一捧泥”,看似是怎么处理这些粮食“副产品”的问题,其实关系到咱地里的收成、农民的收益,特别是黑土耕地的质量。

前些年,大伙为了图省事、多打粮,不顾土地的“秉性”过量施肥,秋收后就把秸秆一烧了事。长此以往,土地肥力越来越低,有的地块出现了土壤板结的情况,化肥用得再多粮食也不见增产,陷入恶性循环。

作为一线的农民技术员,看着土地被“吸”走营养不得喘息,我心里很着急,于是开始研究起以秸秆还田为代表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起初,因为技术不成熟、投入成本高,愿意尝试新技术的农户很少,有人跟我说:“老孙,咱这辈子赶不上黑土地消失那天,别替子孙后代操心了。”

拿不出有说服力的成效,磨破嘴皮子也不顶用,我先在自己承包的田里试验。翻进土里的秸秆不腐烂,我四处寻找能加速分解的生物制剂;春耕灌水把秸秆冲出土壤,我试着改变翻埋深度,控制灌水的总量和流速;化肥农药用得过量,我就根据土壤检测的结果调整用量,改用有机肥……经过六七年的尝试,不光土壤重新变得松软黑亮,粮食产量也有了小幅上涨。

这块地的变化,附近的农户都看在眼里,大家观念慢慢转变,来“取经”的人越来越多,秸秆还田的技术也在生产实践中逐渐成熟。后来,我们还成立了水稻种植合作社,现在已经有7000多亩地应用了秸秆还田、施生物肥等保护性耕作措施,亩产比原先提高了60多公斤,而且由于化肥使用量低、产品质量好,我们生产的大米在市场上卖出好价格。

未来,我盼着有更多懂技术、有知识的“新农人”回来帮我们继续改进技术、提高产量,把黑土地保护利用的“接力棒”接续传递下去,世代守护好咱的“北大仓”!

(光明日报记者张士英、光明日报见习记者胡沛然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08日 0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推荐

守护好咱的“北大仓”

【一线讲述】守护好咱的“北大仓”讲述人:黑龙江省桦南县梨树乡和平村农民技术员 孙斌我在梨树乡推广应用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至今已经有18个年头。如今,春秋季节往田边走,焚烧秸秆的焦煳味淡了,漫天飘着的秸秆灰少了;响晴薄日的天气多了,脚下的黑土更松软了。瞅着去年秋收后翻进土里的秸秆慢慢和黑土融为一体,

2025-05-08 05:53:00

千年古树的现代生存密码

光明日报记者 邹晓菁 徐谭初夏时节,北京大觉寺千年银杏的枝头青翠欲滴,这是它第一千多次舒展身姿。日前,《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为这些“绿色活文物”撑起了法律“保护伞”。在北京颐和园的红墙旁,一株见证过康乾盛世的古玉兰又开出了繁盛的花朵;陕西勉县,全国唯一一棵400多岁的古旱莲,

2025-05-06 05:53:00

经济日报:以人工智能激活产业新增长

经济日报头版刊文称,发展“人工智能+”,需在创新与规范间寻找平衡。数据是发展人工智能的核心底座之一,破除“数据孤岛”,实现高质量数据更大范围、更高效率、更加有序流通固然重要,但也要注意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避免数据泄露、滥用等问题。此外,人工智能技术并非万能,更不能“为了AI而AI”,盲目追求算法精度

2025-05-05 07:53:00

隋旭东:“心怀热爱,就能干好一份事业!”

他从车间技术人员成长为公司技术领军人物;他在企业技术革新中攻克一道道难关,在节能环保方面立下头功;他先后被授予“佛山·大城工匠”等诸多荣誉称号,多次获科技进步奖,日前又获评“广东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科达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隋旭东。他就是科达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隋旭东,一个从基层车间走出来的

2025-04-30 11:33:00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表彰名单发布!湖北一人一集体入选

极目新闻记者 王俐燃通讯员 湖小青4月30日,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公布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暨新时代青年先锋奖的表彰名单,全国共有30名个人、30个集体获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其中,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副院长李星星、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化材料成形与装备团队上榜。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副院长李星星深耕北斗导航领

2025-04-30 07: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