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肿瘤”首张全景分子图谱绘成

更新时间:2025-04-08 08:30:00

转自:千龙网

4月7日,记者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获悉,该院院长虞先濬教授联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长海医院等单位的研究团队,历时5年成功绘制全球首张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多组学全景图谱,并根据图谱突破性提出这种“沉默肿瘤”的分子分型框架、预后模型和靶向—免疫治疗新策略,为临床精准诊疗提供了重要依据。相关成果日前刊发在国际期刊《癌细胞》上。

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这类细胞遍布人体各处,胃、肠、胰腺等消化系统最常见,在中国患者中,胰腺部位的发病比例最高。胰腺神经内分泌瘤是发生在胰腺的第二大常见肿瘤,约90%为无功能性。这类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早期没有症状,因而也被称作“沉默肿瘤”。

虞先濬介绍,胰腺神经内分泌瘤的复杂性如同一部加密“天书”,其高度异质性和治疗困境长期困扰医学界。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缺乏精准治疗依据,患者术后是否需要辅助治疗和随访周期并不确定。研究团队整合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磷酸化修饰组4种组学数据,绘制出全景分子图谱,揭示了MEN1、ATRX、DAXX基因突变驱动肿瘤恶性演进的机制,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空白。他们还发现了有望成为靶向治疗潜在“靶标”的多个基因。

在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患者的临床诊疗中,传统肿瘤分期及病理分级难以满足个体化治疗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一临床困境,研究团队利用前期研发的相关平台,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筛选出GNAO1、INA、VCAN这3个蛋白质,构建了预后标志物特征谱和预后模型,为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的预后判断提供了重要工具。

据介绍,该模型在4组独立队列中均展现出优良的预测效能和区分效果:高危患者5年生存率为51.4%,而低危组则达97.8%。更具临床意义的是,研究团队还证实相关蛋白在患者血浆中的浓度与肿瘤进展显著相关,这一发现有望推动诊疗模式从“有创组织活检”向“无创血液检测”跨越。

研究团队进一步通过蛋白质组学特征聚类分析,将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患者划分为4种分子亚型,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按图索骥”的精准路线,并在后续药物研究中证实了“四分型”的准确性。基于“四分型”的“分型而治”策略为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关推荐

青岛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精准服务激发产业动能,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活力迸发

大众网记者 吴曜彤 青岛报道青岛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工程”,创新构建全周期、全要素服务体系,2025年,街道辖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扩至27家,洛安生物、紫斐蓝莓、飞普思环保等6家新晋高新技术企业获百万元奖励资金拨付,实现惠企政策向创新动能的高效转化。精准服务

2025-07-25 11:18:00

青大附院“男”丁格尔院前马路伸援手 为心脏骤停患者抢回生命

生活中,总有平凡身影传递温暖力量,或是真诚的善意关怀,或是无声的守望相助,或是挺身而出的担当。7月9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急诊门诊市南护理单元主管护师刘晓泉、张永强在院前马路上及时伸出援手,为一名心脏骤停患者抢回生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青医人的医者仁心。清晨,刚结束夜班的刘晓泉和张永强遇到一位神色焦急的

2025-07-24 19:43:00

深藏咽喉的肿瘤咋拆?和祐医院:不穿刺、不开颈,“零”伤痕

“终于不用再受折磨了!” 躺在病床上的林女士轻轻转动脖子,眼中满是劫后余生的欣慰。日前,林女士意外发现自己颈部竟藏着一颗肿瘤,和祐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李辉主任团队通过免穿刺、免开颈的手术方案,成功为林女士拆除深藏咽喉的“定时炸弹”。惊现喉部“炸弹”绝望中看到希望长期以来,林女士被胳膊疼、颈椎痛等症状

2025-07-23 18:36:00

邵阳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介入血管科开展腹主动脉瘤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

红网时刻新闻7月21日讯(通讯员 贺翔 赵清清)近日,邵阳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介入血管科成功为一名老年患者实施了“腹主动脉瘤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该患者李先生(73岁,化名)因左侧腰腹部疼痛就诊,外院检查发现存在泌尿系统结石及腹主动脉瘤。转至邵阳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泌尿外科住院后,在积极处理泌尿系统疾病的同

2025-07-22 09:40:00

多单位联合开展页岩油内外操一体化联动处置演练

“嘀—嘀—”近日,急促的警报声打破了胜利油田东胜公司牛庄采油管理区生产指挥中心的平静。值班人员李庆威迅速锁定报警目标,发现利页3井井口压力升至46.2兆帕,三相分离器组态图上,进口压力与液位曲线同时亮起红色预警。他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同时通知现场人员排查情况。随着指令下达,一架无人机迅速升空,镜头对准

2025-07-14 20: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