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肿瘤”首张全景分子图谱绘成

更新时间:2025-04-08 08:30:00

转自:千龙网

4月7日,记者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获悉,该院院长虞先濬教授联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长海医院等单位的研究团队,历时5年成功绘制全球首张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多组学全景图谱,并根据图谱突破性提出这种“沉默肿瘤”的分子分型框架、预后模型和靶向—免疫治疗新策略,为临床精准诊疗提供了重要依据。相关成果日前刊发在国际期刊《癌细胞》上。

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这类细胞遍布人体各处,胃、肠、胰腺等消化系统最常见,在中国患者中,胰腺部位的发病比例最高。胰腺神经内分泌瘤是发生在胰腺的第二大常见肿瘤,约90%为无功能性。这类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早期没有症状,因而也被称作“沉默肿瘤”。

虞先濬介绍,胰腺神经内分泌瘤的复杂性如同一部加密“天书”,其高度异质性和治疗困境长期困扰医学界。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缺乏精准治疗依据,患者术后是否需要辅助治疗和随访周期并不确定。研究团队整合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磷酸化修饰组4种组学数据,绘制出全景分子图谱,揭示了MEN1、ATRX、DAXX基因突变驱动肿瘤恶性演进的机制,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空白。他们还发现了有望成为靶向治疗潜在“靶标”的多个基因。

在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患者的临床诊疗中,传统肿瘤分期及病理分级难以满足个体化治疗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一临床困境,研究团队利用前期研发的相关平台,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筛选出GNAO1、INA、VCAN这3个蛋白质,构建了预后标志物特征谱和预后模型,为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的预后判断提供了重要工具。

据介绍,该模型在4组独立队列中均展现出优良的预测效能和区分效果:高危患者5年生存率为51.4%,而低危组则达97.8%。更具临床意义的是,研究团队还证实相关蛋白在患者血浆中的浓度与肿瘤进展显著相关,这一发现有望推动诊疗模式从“有创组织活检”向“无创血液检测”跨越。

研究团队进一步通过蛋白质组学特征聚类分析,将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患者划分为4种分子亚型,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按图索骥”的精准路线,并在后续药物研究中证实了“四分型”的准确性。基于“四分型”的“分型而治”策略为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关推荐

西山民政:社会救助工作扎实推进 民生保障网持续织密

今年以来,西山区民政局紧紧围绕“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宗旨,持续提升社会救助服务质量,不断增强民生兜底保障的精准性与实效性,切实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在社会救助工作中,西山区注重基础保障与精准施策。通过加强动态管理和主动摸排,2025年1至8月,全区动态管理低保对象4201户共5051人,累计

2025-09-05 10:15:00

强化责任担当 护航青春成长——甘州区司法局举办2025年中小学幼儿园法治副校(园)长专题培训

【来源:张掖市甘州区人民政府_部门动态】新学期开学伊始,为切实发挥法治副校长职能作用,推进法治副校(园)长制度实职化运行、常态化开展、长效化落实,确保“开学第一课”精准传递法治力量、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9月4日,甘州区司法局联合区教育局组织开展全区法治副校长“开学第一课”岗前专题培训,全区近百名法治

2025-09-05 09:18:00

脑机海河实验室学者获2025年度国家青年科学基金A类项目

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科学家张晓东教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科学部获批青年科学基金A类项目,展现出实验室在核心技术创新领域自主培养人才的强劲实力。该项目聚焦于神经生物材料,拟设计新一代高灵敏、高相容的脑机接口神经

2025-09-01 08:52:00

逐光前行的影像青年骨干——阳光融和医院医学影像科王振宇

在阳光融和医院医学影像科,32岁的主管技师王振宇凭借对技术的执着钻研与沉稳务实的工作态度,已然成为科室技术创新与团队建设的青年骨干。十余载从医路上,他始终将 “精准影像为临床导航” 视作初心使命,在技术钻研、团队管理与科研创新的道路上持续突破,以专业能力践行着影像技师的责任与担当。技术攻坚:从设备驾

2025-08-28 19:19:00

秋处暑,猛如虎!中医教你防暑养生,收藏备用→

【来源:台山融媒】处暑,表示炎热的酷暑即将结束,但是广东依然是高温、闷热不减,所以做好暑热防护显得尤为重要。中医所说的暑病,是指暑热邪气侵袭人体,耗气伤津,导致身体里的卫气不稳固,从而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大汗,甚至晕厥的情况。避暑小妙招01遮阳避暑早上10点到下午4点要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要做好防

2025-08-23 12: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