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中国无人机在南非播撒“绿色希望”

更新时间:2025-04-06 15:22:00

新华社约翰内斯堡4月6日电 记者手记|中国无人机在南非播撒“绿色希望”

新华社记者白舸 田弘毅

清晨六时,晨光为南非夸祖鲁-纳塔尔省的方廷希尔庄园笼罩上金色的薄雾。连绵的甘蔗随风摇曳,羚羊轻盈地跃过灌木丛,斑马悠闲地啃食青草……微风送来泥土的清香,庄园在静谧中焕发着蓬勃生机。

在庄园腹地的甘蔗地中,一架来自中国极飞科技有限公司的无人机装载着配置好的60升杀菌剂,在飞手的操纵下缓缓起飞,按照预设的航线平稳飞行至甘蔗地上方约三米处开始喷洒药剂。细密的药雾如薄纱般倾泻而下,覆盖每一垄蔗林。

方廷希尔是一家集农业种植、野生动物保护和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大型商业农场,距离夸祖鲁-纳塔尔省首府彼得马里茨堡30公里。农场占地面积约2250公顷,种有甘蔗、牛油果、山核桃和玉米等作物。

作为农场的主要经济作物,甘蔗常年受甘蔗螟困扰。据庄园农业经理德翁·布格尔介绍,成熟期的甘蔗高度可达3至4米,生长密集且叶片边缘锋利,加上种植区地形起伏大,传统人工喷洒农药作业易导致农作物损伤,效率也十分低下。

2024年,布格尔找到农业服务承包商约翰·普林斯卢,将无人机引入庄园用于喷洒农药和肥料。普林斯卢购入了一台中国农用无人机,为附近26家农场提供服务。

普林斯卢说,农业无人机的优势在于高效。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人工给40公顷甘蔗林喷洒农药需要30至40人奋战一整天,而使用无人机作业仅需三人即可完成。在地形陡峭的种植区,无人机单机日作业量可达90公顷,在平缓地带甚至能达到每天170公顷。

完成第一片甘蔗林的农药喷洒后,21岁的飞手卢修斯·迪普莱西轻轻拨动手中的摇杆,无人机迅速返航,缓缓降落在他面前。两位地勤人员迅速为其换上电池、重新装满药剂。

“无人机的操作看似复杂,实则非常简单。只要事先设定好,起飞后基本是全自动作业。”迪普莱西边操作边告诉记者,无人机可以在作业前通过3D地形勘测确定安全飞行的高度和速度,飞手也可实时调整喷幅、喷洒流量和药液雾化颗粒大小,实现精准喷洒。相比之下,以前使用直升机喷洒农药因飞行速度快、高度高,作业时农药易随风飘散,不仅污染环境,还可能影响周边农作物。

“中国的无人机技术帮助我们实现了农作物的精细化管理。”普林斯卢说,与直升机只能进行大范围统一剂量的喷洒作业不同,无人机可以根据不同农作物的实际生长需求,分区域调节药剂喷洒量。

没多久,一公顷甘蔗地的喷洒任务便完成了。迪普莱西一行驾车载着无人机、拉着配药车,继续向庄园深处的甘蔗林驶去……

据了解,自2020年进入南非市场以来,极飞公司的农业无人机产品累计服务面积已超过6.6万公顷。

如今,中国的无人机被大量引入非洲国家,助力当地农业现代化进程。在莫桑比克的水稻田、埃塞俄比亚的小麦田和加纳菜园的上空,大疆、极飞等中国品牌无人机正在为更多非洲农户带去丰收的希望。

相关推荐

韩国总统特使团访华 韩媒:中国的发展令人惊叹

综合报道,自8月24日起,韩国总统特使团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4天的访问。多家韩媒认为,此次访问将传达韩国总统李在明关于深化两国友好关系的意愿,凸显他对韩中关系的高度重视。 韩联社报道称,韩国总统特使团24日启程访华,并将转交李在明的亲笔信。此访正值李在明启程赴美出席韩美首脑会谈之际,被解读为韩方意在表

2025-08-25 15:23:00

阿法拉伐:在华深耕超40年 持续深化投资布局

中新社太原8月23日电 题:阿法拉伐:在华深耕超40年 持续深化投资布局中新社记者 杨杰英“阿法拉伐的技术在各行各业都有广泛应用,中国市场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近日,阿法拉伐(上海)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阿法拉伐”)东北亚区公共事务及市场部副总裁顾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阿法拉伐对中国市场

2025-08-24 10:41:00

初二女生薛某某离世,甘肃警方通报

两年前,残疾拾荒者胡雷在甘肃省靖远县做公益时,与受资助小女孩的一段互动视频,曾备受关注。8月21日,多家媒体发文称,正上初二的小女孩薛某某于近期不幸离世。胡雷说,自己每个月会资助她1000元,“我把她当成自己姑娘,资助了她两三年,非常痛心。”小女孩与胡雷交谈8月22日上午,靖远县公安局发布警情通报—

2025-08-22 09:54:00

邵阳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召开庆祝第八个中国医师节暨优秀医务人员表彰大会

红网时刻新闻8月20日邵阳讯(记者 曾珍 通讯员 于豆 王珏)8月19日,邵阳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召开庆祝第八个中国医师节暨优秀医务人员表彰大会。大会现场。邵阳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蒋剑平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向全院医师送上节日的祝福和良好的祝愿。他指出,长期以来,附二院以高度的责任感、精湛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

2025-08-21 17:58:00

《传媒观察》|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现实向度

世界诸国学术发展史的经验证明:任何学术的发展,既离不开自身历史的长期积累,更依赖于现实目标的强烈追求。倘若没有目标追求,那就必然会丧失学术砥砺的张力,缺损学术生动的活力,丢掉学术脉搏的动力。任何真正的学术都把学以致用作为自身发展的第一要务,都把服务和赋能当下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2024

2025-08-21 10: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