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硅基材料!复旦团队研制“无极”二维半导体微处理器,相关成果登《自然》

更新时间:2025-04-02 23:04:00

摩尔定律正逼近物理极限,如何突破这一瓶颈成了全世界集成电路领域科研工作者关注的事情,重要路径之一是利用新材料实现电子器件的迭代。

北京时间2025年4月2日晚23时,复旦大学周鹏、包文中联合团队在《自然》发表最新成果。团队经过五年技术攻关,成功研制全球首款基于二维半导体材料的32位RISC-V架构微处理器“无极(WUJI)”。

在32位输入指令的控制下,“无极”可以实现最大为42亿的数据间的加减运算,最长可达10亿条精简指令集的程序编写。

硅材料“制霸”集成电路制造业多年,工艺发展也日趋成熟。然而,随着器件尺寸不断缩小,硅材料的物理极限成为半导体发展过程中无法避免的挑战,具有原子层厚度的二维半导体是目前国际公认的破局关键。

数十年科研突破,科学家们已掌握晶圆级二维材料生长技术,并成功制造出只有数百个原子长度、若干个原子厚度的高性能基础器件。但另一道难题随之出现:如何将这些“原子级精密元件”组装成完整的集成电路系统呢?过去,相关器件的最高集成度仅停留在数百晶体管量级,始终未能跨越功能性微处理器的技术门槛。

为此,团队开发了AI驱动的一贯式协同工艺优化技术,通过“原子级界面精准调控”与“全流程AI算法优化”的双引擎,实现了集成工艺的精准控制。“‘无极’的工艺很复杂,参数设置单依靠人工很难完成,”包文中介绍,“引入人工智能后,可以迅速确定参数优化窗口,提升晶体管良率。”

从115个晶体管突破至5900个晶体管,“无极”在国际上实现了二维材料集成的最大规模验证纪录,完成了从材料到架构再到流片的全链条自主研发,利用原子级精度的加工和表征技术,验证了规模化的数字电路。“我们用微米级的工艺做到纳米级的功耗。而极低功耗的CPU可以助力人工智能更广泛应用。”周鹏说。

下一步,团队想要完成器件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尽快使其在实际产品中发挥作用。事实上,“无极”已经为产业化落地做好了准备:70%左右的工序直接沿用现有硅基产线成熟技术,而核心的二维特色工艺已构建包含20余项工艺发明专利,结合专用工艺设备的自主技术体系,助力产业化应用。

复旦大学集成芯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包文中和周鹏为论文通讯作者,博士生敖明睿、周秀诚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委等项目的资助,以及教育部创新平台的支持。

相关推荐

隋旭东:“心怀热爱,就能干好一份事业!”

他从车间技术人员成长为公司技术领军人物;他在企业技术革新中攻克一道道难关,在节能环保方面立下头功;他先后被授予“佛山·大城工匠”等诸多荣誉称号,多次获科技进步奖,日前又获评“广东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科达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隋旭东。他就是科达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隋旭东,一个从基层车间走出来的

2025-04-30 11:33:00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表彰名单发布!湖北一人一集体入选

极目新闻记者 王俐燃通讯员 湖小青4月30日,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公布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暨新时代青年先锋奖的表彰名单,全国共有30名个人、30个集体获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其中,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副院长李星星、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化材料成形与装备团队上榜。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副院长李星星深耕北斗导航领

2025-04-30 07:58:00

“科创天府·智汇蓉城”亮相德国慕尼黑,收获18项合作意向

4月25日,由成都市科学技术局主办的“科创天府·智汇蓉城”中国(成都)——德国国际创新科技合作交流会在德国慕尼黑成功举办。50余位德国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代表,以及13家来自成都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及政府相关部门代表,聚焦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面对面开展国际科技创新资源对接,现场达

2025-04-28 20:40:00

演员何赛飞辟谣:网上千条减肥广告不是我拍的,是AI合成的

“最近这个网络上有我的4000多条减肥视频广告都是AI合成的。”4月24日,著名演员何赛飞在出席话剧《日出》主创团队杭州见面会时现场辟谣道,“我是没有做过类似广告,大家不要信啊。大家不要去买。”当天,她还就此事发布声明,透露其与团队已委托专业律师介入调查取证,必须追究蓄意侵权者的法律责任。著名演员何

2025-04-26 22:00:00

全球首台!一体化环形CT直线加速器在仁济医院投入临床

4月26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内,由联影集团研发的全球首台一体化CT环形直线加速器uLinac HalosTx正式开机。这标志着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研发与临床应用实现重大突破,为肿瘤放射治疗领域树立了新标杆。中国工程院院士、仁济医院院长夏强表示:“uLinac HalosTx的临床启用,不仅

2025-04-26 18: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