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硅基材料!复旦团队研制“无极”二维半导体微处理器,相关成果登《自然》

更新时间:2025-04-02 23:04:00

摩尔定律正逼近物理极限,如何突破这一瓶颈成了全世界集成电路领域科研工作者关注的事情,重要路径之一是利用新材料实现电子器件的迭代。

北京时间2025年4月2日晚23时,复旦大学周鹏、包文中联合团队在《自然》发表最新成果。团队经过五年技术攻关,成功研制全球首款基于二维半导体材料的32位RISC-V架构微处理器“无极(WUJI)”。

在32位输入指令的控制下,“无极”可以实现最大为42亿的数据间的加减运算,最长可达10亿条精简指令集的程序编写。

硅材料“制霸”集成电路制造业多年,工艺发展也日趋成熟。然而,随着器件尺寸不断缩小,硅材料的物理极限成为半导体发展过程中无法避免的挑战,具有原子层厚度的二维半导体是目前国际公认的破局关键。

数十年科研突破,科学家们已掌握晶圆级二维材料生长技术,并成功制造出只有数百个原子长度、若干个原子厚度的高性能基础器件。但另一道难题随之出现:如何将这些“原子级精密元件”组装成完整的集成电路系统呢?过去,相关器件的最高集成度仅停留在数百晶体管量级,始终未能跨越功能性微处理器的技术门槛。

为此,团队开发了AI驱动的一贯式协同工艺优化技术,通过“原子级界面精准调控”与“全流程AI算法优化”的双引擎,实现了集成工艺的精准控制。“‘无极’的工艺很复杂,参数设置单依靠人工很难完成,”包文中介绍,“引入人工智能后,可以迅速确定参数优化窗口,提升晶体管良率。”

从115个晶体管突破至5900个晶体管,“无极”在国际上实现了二维材料集成的最大规模验证纪录,完成了从材料到架构再到流片的全链条自主研发,利用原子级精度的加工和表征技术,验证了规模化的数字电路。“我们用微米级的工艺做到纳米级的功耗。而极低功耗的CPU可以助力人工智能更广泛应用。”周鹏说。

下一步,团队想要完成器件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尽快使其在实际产品中发挥作用。事实上,“无极”已经为产业化落地做好了准备:70%左右的工序直接沿用现有硅基产线成熟技术,而核心的二维特色工艺已构建包含20余项工艺发明专利,结合专用工艺设备的自主技术体系,助力产业化应用。

复旦大学集成芯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包文中和周鹏为论文通讯作者,博士生敖明睿、周秀诚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委等项目的资助,以及教育部创新平台的支持。

相关推荐

凯尔达:获得一项国外发明专利 系公司核心技术“运动控制技术”体现和延伸

9月10日,凯尔达(688255)公告称,公司于近期收到1项美国专利商标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名为基于通用计算机的机器人控制系统。上述发明专利的取得是公司核心技术之“运动控制技术”的体现和延伸。本次发明专利的获得不会对公司近期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公司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发挥自主知识产权

2025-09-10 20:21:00

科学家发现“最延寿运动”,散步、游泳都不如它→

人人都知道运动有益健康,但那么多运动项目,哪个性价比最高?哪个对长寿更有益?欧洲衰老生物学研究所对此做了研究,发现“最延寿”的运动是球拍运动。一篇发表在国际期刊《老年科学》的研究对专业运动员的寿命数据进行分析,揭示了运动类型与寿命延长之间的联系。研究人员纳入了183个国家的95210名运动员和44个

2025-09-01 09:08:00

逐光前行的影像青年骨干——阳光融和医院医学影像科王振宇

在阳光融和医院医学影像科,32岁的主管技师王振宇凭借对技术的执着钻研与沉稳务实的工作态度,已然成为科室技术创新与团队建设的青年骨干。十余载从医路上,他始终将 “精准影像为临床导航” 视作初心使命,在技术钻研、团队管理与科研创新的道路上持续突破,以专业能力践行着影像技师的责任与担当。技术攻坚:从设备驾

2025-08-28 19:19:00

封顶!面积相当于三个鸟巢!就在新站区

8月11日上午,全球首条搭载无精密金属掩模版技术的高世代AMOLED产线——合肥国显8.6代AMOLED生产线项目举行主厂房封顶仪式,不仅刷新了新型显示产业技术在合肥新站高新区转化落地的速度,更凸显了中国在高端显示领域的自主创新实力。项目位于合肥新站高新区魏武路与祥和路交口,总占地面积约1040亩,

2025-08-12 16:40:00

内蒙古3款产品入选国家首批生物制造标志性产品名单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工信厅获悉,近日,工信部公布了首批生物制造标志性产品名单,我区神舟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1,4-丁二胺、金宇保灵生物药品公司的猪口蹄疫O型、A型二价灭活疫苗以及齐鲁制药(内蒙古)有限公司的多杀霉素3款产品入选,是全国入选产品数量最多的省区之一。  据悉,为了推动生物制造领域原创

2025-08-10 16:2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