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劳务派遣工”干的,如何破除编外人员的“权力幻觉”

更新时间:2025-04-02 13:53:00

终于明确了,所谓“我是司法局的”的女司机,只是劳务派遣员工。

据大风新闻报道,3月29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表示,自己与一女司机发生纠纷后,遭对方持续辱骂,选择了报警,结果对方在派出所放言“我是司法局的”。30日,高平市司法局已对涉事工作人员做出停职处理。31日,晋城市司法局表示,对方为第三方劳务派遣员工。

朋友圈截图 图据大风新闻

身陷纠纷的女子,原来只是司法局里的第三方劳务派遣员工。当地司法局也表态,“合同到期的话就自行解除合同了,不再聘用了”。即便司法局也是被动牵涉的一方,即便已经明确表态停职处理等,但此时亮出其“劳务派遣员工”的身份,难免给人一种为缓解舆情而避责的观感。

回溯整起事件,在发生普通交通纠纷之后,女司机为什么要有意无意地亮出自己的“官家身份”?归根到底,还是权力的诱惑太大,权力的幻觉效果太强。哪怕只是劳务派遣工,遇到本该依法解决的交通纠纷,还是忍不住亮出了“身份”。由此可见,有关部门要澄清事件当中的身份谎言,更要破除一些编外人员对于特权的执着和幻觉。

事实上,“临时工”“劳务派遣工”因为对自身定位不清,对权力产生幻觉而闹出舆情的,已有不少素材。比如2024年,某地一七旬老人遭街道办工作人员殴打,事后当地回应打人者系临聘人员。无论是司法局的派遣工,还是街道办的临时工,对他人轻则辱骂重则殴打,或多或少都有特殊身份引发的虚张声势,以至于做出越权越界的行为,说到底是对权力的认知错位。虽然可能只是极个别的案件,但对社会的消极影响却不小。

时不时出现的类似新闻,给相关部门和单位带来不少烦恼,却也无疑提了个醒,对待一些临聘人员,如何避免他们产生“权力幻觉”,是一个需要正视并面对的问题。与其事后消除舆情,不如早些从管理上抓起、从意识上抓起,让他们对权力产生敬畏。

当然,要破除权力认知的错位,还要从更根本更基础的抓起,无论是真权力,还是狐假虎威的假权力,必须严明党纪、正肃国法,党纪之下没有特权,国法之下没有例外。这就要求,要持之以恒地正风肃纪,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模范遵守法律,从而带动全社会风清气正、法治昌明,如此氛围之下,自然就没有了个别“临时工”“派遣工”再拿着鸡毛当令箭。

来源:红星新闻

相关推荐

胆真大!用假身份应诉、调解,骗取法院民事裁定书|今晚九点半

“张某”自称是某企业负责人取得求职者李女士的信任后屡次向其借钱由于迟迟未收到还款李女士将对方起诉没想到陈某竟使用假身份应诉调解并利用调解协议作为拖延还款的工具骗取了民事裁定书……一心求职的李女士被自称是招聘企业负责人的“张某”频频借钱后,在迟迟未收到还款的情况下,将对方起诉至法院。让李女士没想到的是

2025-08-09 21:27:00

美政府废除“出生公民权”获最高法有利判决后 美上诉法院出手叫停

当地时间7月23日,美国第九巡回上诉法院再次裁定,特朗普总统废除出生公民权的行政令违宪,并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暂缓执行该行政令。法院认为,该命令违背宪法第十四修正案明确赋予的出生公民权。尽管最高法院曾要求下级法院避免全国性禁令,但本案法官指出,为防止“公民身份在州与州之间不一致”,必须统一适用全国性禁令

2025-07-24 09:08:00

因微信办公违规,多名公职人员被处理

近年来,公职人员用微信办公的情形越来越普遍,不少机关单位建立了微信工作群。但实际上,很多工作文件,是不能通过微信发送的,已有部分公职人员因微信办公违规而受到了相应处分。案例1紧急传达致泄密2016年10月,某市市委某部门为部署相关敏感工作,印发了涉密文件,并通知该市29个乡镇派人签字领取文件。某乡政

2025-06-30 15:45:00

遵义市人民政府最新人事任免

市人民政府关于李克炯等任免职的通知遵府任〔2025〕24号各县、自治县、区(市)人民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市人民政府决定:李克炯任遵义市司法局副局长;李 佳不再担任遵义市司法局副局长职务;周 皓任遵义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监察支队支队长(试用期一年);袁光江任遵义市中心

2025-05-12 16:14:00

papi酱:一个中溜子的胜利

文|略大参考 二毛既非完全躺平,又不会火力全开内卷的papi酱,在“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中继续死磕自己的短视频事业。 01 一棵冬青一个网红的生命周期有多久?这个答案有很多:《国家广电智库》对抖音网红的观察是3个月;财经作家吴晓波认为这个群体的平均职业周期有六个月,一些头部MCN机构给到的数据也大

2025-05-08 18:28:00